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3-10-10
1. 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
2. 实施针对欺凌和暴力的专题教育,提高学生的意识和认知,增强其对欺凌和暴力的抵制能力。
3. 加强学校的日常安全管理,确保校园的安全环境,防止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
4. 强化学校周边的综合治理,加强社区和学校的合作,共同维护学生的安全。
1. 保护遭受欺凌和暴力学生的身心安全:建立及时报告制度,对于发现学生遭受欺凌和暴力的情况,学校和家长应及时通知对方,并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迅速联系公安机关介入处理。
在报告时,相关人员有义务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严格保护学生的隐私,防止泄露个人信息。特别要注意防止网络传播导致事件蔓延,造成恶劣社会影响,进一步伤害受害学生。
2. 强化教育惩戒的作用:对于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必须依法采取适当的矫治措施进行教育惩戒。既要关心和帮助学生,促使其内心产生转变,也要发挥教育惩戒的威慑作用。
对于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学校和家长应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和警示谈话。对于情节较重的,公安机关应参与警示教育。对于屡教不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应进行登记并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就读。
对于构成违法犯罪的学生,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置,区别不同情况,责令家长或监护人加强管教,必要时可由政府收容教养,或者给予相应的行政、刑事处罚,特别是对于犯罪性质和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
对于校外成年人教唆、胁迫、诱骗、利用在校中小学生进行违法犯罪行为,必须依法从重处罚,有效遏制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公安、检察、审判机关要依法办理学生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做好侦查、审查逮捕、审查起诉、诉讼监督、审判和犯罪预防工作。
1. 对于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当事学生,学校要持续进行追踪观察和辅导教育。要充分了解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的行为动机和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和帮助,给予其改过机会,避免歧视性对待。
2. 对于遭受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及其家人,提供帮助,开展心理辅导和家庭支持,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心理阴影,树立自信,恢复正常学习生活。对于确实难以回归本校本班学习的学生,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妥善安排班级调整和转学工作。
要认真做好学生欺凌和暴力典型事件的通报工作,既要发挥警示教育作用,又要注意不过分渲染事件细节。
1. 加强部门的统筹协调:各地要将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作为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教育、综治、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民政、司法、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应组织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任务分工,强化工作职责,完善防治办法,加强考核检查,健全工作机制,形成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合力。
2. 依法落实家长监护责任:家长有责任管教孩子。引导家长增强法治意识,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与孩子进行交流,了解其日常表现和思想状况,与学校积极沟通,发挥榜样作用,加强对孩子的管教,特别是在孩子离校后的监管和教育方面要做好工作。要落实监护人责任追究制度,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未成年学生对他人的损害,追究监护人的法律责任。
3. 加强平安文明校园建设:学校要将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作为平安文明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党组织要发挥核心作用,加强组织协调和教育引导。校长是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第一责任人,分管法治教育副校长和班主任是直接责任人,要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明确相关职责,将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工作贯穿到每个管理环节和每位教职工。要创造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
4. 全社会共同保护未成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公安、司法、媒体等各方面的沟通协作机制,畅通信息共享渠道,加强对学生保护工作的宣传引导,防止媒体过度渲染事件细节,避免学生欺凌和暴力通过网络新媒体扩散,消除暴力文化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防止连锁性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