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5-02-03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38条规定,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情况,幼儿园、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应承担责任。但是,如果能够证明幼儿园、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已尽到教育、管理职责,那么它们将不承担责任。
该条规定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校园侵权伤亡事故中,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归责原则及应承担的责任。根据这一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承担责任的性质主要基于法定安保义务,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合同责任关系。由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缺乏辨别能力,监护人又不在身旁,因此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规定了更高更严格的法定义务。根据过错推定原则,如果幼儿园、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不能证明已尽到教育、管理、保护职责,法律将推定它们有过错,并承担赔偿责任。在确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过错时,需要考虑是否应该有注意义务及应负的注意义务程度,同时还需要具体分析注意义务是否被违反。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39条规定,对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情况,如果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那么它们应承担责任。
该条规定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校园侵权伤亡事故中,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归责原则及应承担的责任。需要注意的是,该条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采用了过错的规则原则。考虑到限制行为能力人已具备一定的认知和判断能力,有能力参与更多的活动,如果对学校要求过严格,让其承担过多的举证责任,既对学校不公平,又可能限制学生的活动,不利于其未来的发展。因此,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承担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由受害人的监护人来承担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保护的举证责任。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40条规定,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如果受到幼儿园、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以外的人员的人身损害,那么侵权人应承担侵权责任。而如果幼儿园、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管理职责,那么它们应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该条规定了校园侵权伤亡事故中,第三人与学校的责任分配及承担情况。根据该条,校外第三人的侵权责任按照一般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确定,而学校的补充责任承担主要取决于学校是否已尽到合理注意义务。如果学校未尽到管理、保护职责,就需要承担补充赔偿责任。需要注意的是,补充责任是指第三人已经赔偿了受害人损失的部分,但仍有不足以补偿的情况下,由学校承担。如果第三人已经全部赔偿了受害人的损失,学校就不再承担责任。此外,学校还保留嗣后追偿权。学校的管理职责主要是指合理注意保护未成年学生人身安全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