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4-09-28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业管理条例》第三十五条的规定,物业服务企业应当根据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提供相应的服务。如果物业服务企业未能履行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导致业主人身或财产安全受到损害,那么物业服务企业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业管理条例》第四十六条的规定,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协助做好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安全防范工作。一旦发生安全事故,物业服务企业不仅应当采取应急措施,还应当及时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并协助进行救助工作。
此外,物业服务企业雇佣保安人员时,应当遵守国家相关规定。保安人员在维护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公共秩序时,应当履行职责,不得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
(一)行为违法。
法律责任通常由违法行为引起,因此,违法行为的构成条件是法律责任构成的基础和必要前提条件。
(二)损害结果。
损害是指对被侵害方造成的利益损失和伤害。损害的形式包括人身损害、财产损害、精神损害和其他利益方面的损害。损害范围包括直接实际损害和间接损害,即丧失预期可得利益。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对特定利益关系造成危险或损害,并且危害结果达到法律规定的追究法律责任的程度,是构成物业管理法律责任的必要条件。在某些法律责任中,损害结果并非必要要素。
(三)因果关系。
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不是一般的因果关系,而是指某种事实上的行为与特定损害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如果某项损害结果不是某人行为的必然结果,那么该行为人就不对该结果负责。由于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多种多样,包括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以及一果多因和一因多果等情况。因此,在确定物业管理法律责任时,必须搞清楚违法行为与特定损害结果之间的联系,这对于行为定性、确定法律责任的种类和大小具有重大影响。
(四)行为人心理主观过错状态。
过错是指行为人在实施行为时对自己违法行为及其后果的心理认识状态,分为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直接和间接故意的违法行为应负法律责任,而重大过失的违法行为一般需要承担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只有在法律明确规定下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对于物业管理中的民事侵权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的归责,大多数情况下采用过错责任归责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