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律冲突视角审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
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3-11-13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与公众参与权和知情权的冲突
问题的提出
2010年7月3日15时50分左右,紫金矿业公司的溶液池区底部粘土层被连续降雨冲刷而掏空,导致污水渗漏事故。然而,事故发生后9天才对外公布,此次事故造成福建汀江严重污染,废水渗漏量达到9100立方米。武平县和上杭县是邻县,多年来,紫金矿业的污染问题一直困扰着两县居民。当地居民多次向武平县环保局了解相关环评信息,却遭到了拒绝,理由是有些信息需要保密。这引发了笔者对政府保密规定与公民参与权和知情权之间是否存在冲突的质疑。
我国公民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参与权和知情权的法律规定
公众参与是指政府部门和开发行动负责单位与公众之间双向交流,使公民能够参与决策过程并防止和化解冲突。公众参与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也体现了我国民主发展的进程。我国的宪法和普通法律如《环境保护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都规定了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权利和义务。这些法律法规从立法上保护了公民的环境知情权和环境保护参与权。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制度的不足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机制存在一些问题。尽管2006年3月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明确要求重视征求公众意见,但目前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信息披露、公众参与权和知情权之间存在冲突,公众参与制度有待完善。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重要性与发展空间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方法,对于控制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环境意识、民主进程和政治文明的发展程度。与世界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还处于发展初期,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然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公众参与机制的不完善。
结论
在紫金矿业的重大污染事故中,武平县和上杭县的居民本应可以获取相关环评信息,但相关部门却以保密为由拒绝公开。这引发了对政府保密规定与公民参与权和知情权之间冲突的质疑。我国的法律规定了公民的环境知情权和环境保护参与权,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机制仍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统一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