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4-12-31
对于“环境权”的讨论和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1960年,原西德一位医生向欧洲人权委员会提出控告,认为向北海倾倒放射性废物的违法行为违反了《欧洲人权条约》中关于保障清洁卫生的环境的规定。这一事件引发了关于是否将环境权纳入欧洲人权的讨论。
与此同时,在美国也出现了一场公众关注的争论,即公民要求保护环境,要求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的宪法依据是什么。传统的宪法和民法理论认为,公民无权对与自己无关的财产主张权利,因此公民对空气、水、阳光等环境要素是不能提出权利要求的。然而,密执安大学的萨克斯教授提出了“环境公共财产论”和“环境公共委托论”,认为环境要素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应被视为全体国民的“共享资源”和“公共财产”,任何人不能任意对其占有、支配和损害。为了合理支配和保护“共有财产”,共有人委托国家来管理。这一理论得到了广泛认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环境权的观点,认为每个公民都有在良好环境中生活的权利,公民的环境权是基本权利之一,应得到法律的确认和保护。
随后,美国和日本开始了环境权的立法实践。1969年,美国颁布的《国家环境政策法》具体规定了国家公民在保护环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同年,日本在《东京都公害防止条例》序言中规定:“所有市民都有过健康、安全以及舒适的生活的权利,这种权利不能因公害遭受侵害。”这些立法实践对于环境权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此后,经过10年的讨论和研究,欧洲人权会议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接受了环境权的观点。1973年,在维也纳召开的欧洲环境部长会议上,《欧洲自然资源人权草案》将环境权作为一项新的人权加以肯定,并认为应将其作为《世界人权宣言》的补充。此后,联合国于1972年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会议普遍接受了环境权的观点,并在会议所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中明确确认了人类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有保证和改善环境的责任。
综上所述,环境权的研究、讨论和立法实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