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1 更新时间:2024-05-12
环境公益诉讼是一种旨在保护社会公共环境权利和相关权利的诉讼活动,与保护个体环境权利的环境私益诉讼相对应。环境公益诉讼是指当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违法行为或不作为导致环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或即将受到侵害时,法律允许其他法人、自然人或社会团体为维护公共利益而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环境公益诉讼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根据中国现行法律制度,起诉人必须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而公益诉讼无需直接利害关系,起诉人也无需是法律关系当事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符合以下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满足上述规定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应当依法受理。然而,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谋取经济利益。
根据2013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的诉讼。这是我国法律首次明确环境公益诉讼的地位,为法院受理环境公益诉讼提供了法律依据。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进一步明确了具有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社会组织的条件。2015年1月7日起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的社会组织进行了详细的司法解释,进一步巩固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法律地位。
新的《民事诉讼法》、《环境保护法》及其司法解释的实施推动了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增加和裁判结果的公正。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在司法界得到确认,适格原告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不再因为"主体不适格"而被驳回。然而,尽管法律有所进步,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限制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