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8-23
公益诉讼包括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根据适用的诉讼法和被诉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根据提起诉讼的主体,公益诉讼可以分为检察机关提起的公益诉讼和其他社会团体、个人提起的公益诉讼。前者称为民事公诉或行政公诉,后者称为一般公益诉讼。
公益诉讼制度自古罗马时代起就存在,并在近现代西方国家得到完善发展。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公益诉讼制度在法律制度整体构建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弥补了法律制度上的缺陷,对提高国民素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其带来的法律效益远远超过其不足之处,因此在中国建立公益诉讼制度是可行的。
无论在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关于民事公益诉讼原告的具体制度规定上存在差异。然而,无论怎样,民事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并未采取一元化的方式,即只能由直接利害关系人提起诉讼。相反,原告资格是多元化的,除了直接利害关系人外,非直接利益关系人也可以充当原告。例如,检察机关作为原告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是一种通用形式。在很多国家,一般民众或社会组织、团体也具有原告资格代表他人提起诉讼。此外,一些国家对基于公共利益而提起的私人或民众诉讼还有一定的奖励。这些共同点表明,在民事公益诉讼领域,多元化的原告制度已成为近现代民事公益诉讼的基本趋势。这为中国关于民事公益诉讼原告制度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现代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公益诉讼制度已经相当完善和成熟。然而,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目前尚未建立这种制度。随着司法制度的完善,公益诉讼制度势必会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相对于私益诉讼,公益诉讼具有以下明显特征:
一般情况下,公益诉讼的原告是无利害关系的人,但古罗马法也包括有利害关系的人。如果原告是多人,裁判法官可以选择适宜的人作为原告。
公益诉讼的出发点在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而不是个人私利。
公益诉讼可以涉及民事侵权行为、行政违法和刑事犯罪活动等各种案件。
公益诉讼的地位在于对国家机关执法能力不足的补充与协助,而不是取代国家机关进行执法活动。
在公益诉讼中,原告在胜诉后往往会获得一定的物质奖励。
公益诉讼制度在美国得到了相对健全的发展,特别是在《反欺骗政府法》和反垄断法规中都有相关的权利规定和程序设计。这为研究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