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7 更新时间:2024-07-07
首先,从契约的概念分析,悬赏广告不具备契约的意思一致性。
契约与合同在本质上没有差异。关于合同的概念,不同的学说和立法有不同的理论。在大陆法系中,有“合意之债”和“私法合同”学说。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它认为合同是基于双方当事人的一种合意协议而产生的法律关系。合意即两个或两个以上民事主体的意思表示一致。
德国民法典虽然没有给出合同的定义,但从合同在民法典中的位置来看,合同首先是债务的概念,同时也是法律行为的一种。因此,德国法上的合同是广义的私法合同,泛指在私法上以意思表示一致为要素而产生的一切行为。
在我国,围绕合同的概念,有“法律行为说”,认为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行为。这一观点准确地揭示了合同的本质,即合意协议。合同法将合同定义为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然而,悬赏广告是广告人以广告的形式声明对完成广告中规定行为的任何人给予报酬的意思表示。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悬赏广告是单方面的意思表示。合同或契约强调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事主体在自治基础上的意思表示一致,从而形成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悬赏广告的内容,如指定行为的形式、完成标准,报酬的种类、标准等,都是由广告人在权衡利益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与行为人进行博弈的基础上单方面确定的。而行为人没有表达意思的机会,也就不存在意思一致的协议。
特别是对于针对特定的“隐蔽的人”发布的悬赏广告,广告人在发布广告时,实际上行为人已经具体化了,只是广告人不知道而行为人处于隐蔽状态。例如,拾到失物的人或知情者等。他们无法与广告人就广告内容进行协商一致,只能无条件接受悬赏广告的内容,否则无法达到悬赏广告的目的。
此外,对于优等悬赏广告,即完成广告中指定行为的人中,只有被评定为优等的行为人才享有请求报酬的权利。其他行为人无法与广告人形成法律关系。这与合同中要约承诺后形成合同关系或实际履行后形成事实上的合同关系的约束是相违背的。
综上所述,悬赏广告不具备契约的特性,因此不宜采用契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