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法治建设的思考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其它经济类法律 > 农业法 > 农民权益保护法律知识

对农村法治建设的思考

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3-10-16

 
95074

我国农村法治建设的现状及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依法治国进程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城市和经济发展速度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严重影响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本节将从基层干部的法律素质、农村司法机构和农村群众的法律意识三个方面,对我国农村法治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基层干部的法律素质普遍缺乏,法治意识淡薄

基层干部是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然而他们普遍缺乏法律知识,法治意识淡薄。由于工作空间有限,基层干部往往习惯于按照上级要求行事,忽视对政策和法律的深入研究。他们的业余时间主要用于娱乐活动,很少有时间用于学习。这导致了他们对国家颁布的法律了解有限,只有少数人具备实用主义思维和行为。基层干部对法律知识的缺乏直接导致了依法办事意识的淡薄,加之长期以来的人治思想的影响,农村的政令执行主要依靠“喝哄骇诈”、“高压政策”或者不管不问的方式,导致了农村矛盾增多,基层党组织瘫痪,群众上访增加,稳定隐患增大。

二、农村司法机构不健全

在广大农村,政府往往存在,但司法机构缺失,一个中心法庭要管辖二至三个乡镇,面积一般在二百平方公里左右。经济越不发达的地方,管辖范围越大。这种情况被美其名曰“资源整合”,然而群众想打官司却需要跑上百里山路才能找到法庭,通过立案、传询、开庭等程序,早已是筋疲力尽。因此,农村广泛流传着“赢了官司输了钱”的民谚。农村司法所往往只有名义上的存在,大多数乡镇的司法助理员由于缺乏编制,几乎都是兼职干部或招聘人员,其法律知识有限,无法提供普法和法律援助。

三、农村群众依法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农村群众普遍怕招惹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当自己的利益受到不法侵害时,要么自认倒霉,要么采取人多势众的方式,要么铤而走险。他们往往不借助法律渠道解决问题,而是通过上访或围攻政府来表达不满。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村法制宣传渠道不畅,农村普法教育的形式主义多于实质,再加上农村干部法律知识的缺乏,导致农村的普法工作几乎成了死角。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法治建设面临着基层干部法律素质普遍缺乏、农村司法机构不健全和农村群众依法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等问题。为了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提高农村法治水平,需要加强基层干部的法律培训和教育,完善农村司法机构的建设,加强农村普法宣传,提高农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保护意识。

延伸阅读
  1. 诈骗农村合作医疗六万元退赃怎么量刑
  2. 李某与聂某互换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分析
  3. 农村征地和搬迁是一回事吗
  4. 农村房屋拆迁出嫁女有补偿吗
  5. 农村土地征收征用的法律限制

农业法热门知识

  1. 政协委员建议规范农田土地经营权流转
  2. 建设用地土地预审程序及要点
  3. 建房过程中产生人身伤亡事故的特点
  4. 高利贷利息是否合理?法律界的解读
  5. 植物新品种的特征及其重要性
  6.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建房管理的意见
  7. 中央财政补偿国家级公益林的制度和标准
农业法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