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3-10-16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依法治国进程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城市和经济发展速度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严重影响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本节将从基层干部的法律素质、农村司法机构和农村群众的法律意识三个方面,对我国农村法治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
基层干部是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然而他们普遍缺乏法律知识,法治意识淡薄。由于工作空间有限,基层干部往往习惯于按照上级要求行事,忽视对政策和法律的深入研究。他们的业余时间主要用于娱乐活动,很少有时间用于学习。这导致了他们对国家颁布的法律了解有限,只有少数人具备实用主义思维和行为。基层干部对法律知识的缺乏直接导致了依法办事意识的淡薄,加之长期以来的人治思想的影响,农村的政令执行主要依靠“喝哄骇诈”、“高压政策”或者不管不问的方式,导致了农村矛盾增多,基层党组织瘫痪,群众上访增加,稳定隐患增大。
在广大农村,政府往往存在,但司法机构缺失,一个中心法庭要管辖二至三个乡镇,面积一般在二百平方公里左右。经济越不发达的地方,管辖范围越大。这种情况被美其名曰“资源整合”,然而群众想打官司却需要跑上百里山路才能找到法庭,通过立案、传询、开庭等程序,早已是筋疲力尽。因此,农村广泛流传着“赢了官司输了钱”的民谚。农村司法所往往只有名义上的存在,大多数乡镇的司法助理员由于缺乏编制,几乎都是兼职干部或招聘人员,其法律知识有限,无法提供普法和法律援助。
农村群众普遍怕招惹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当自己的利益受到不法侵害时,要么自认倒霉,要么采取人多势众的方式,要么铤而走险。他们往往不借助法律渠道解决问题,而是通过上访或围攻政府来表达不满。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村法制宣传渠道不畅,农村普法教育的形式主义多于实质,再加上农村干部法律知识的缺乏,导致农村的普法工作几乎成了死角。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法治建设面临着基层干部法律素质普遍缺乏、农村司法机构不健全和农村群众依法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等问题。为了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提高农村法治水平,需要加强基层干部的法律培训和教育,完善农村司法机构的建设,加强农村普法宣传,提高农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