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 更新时间:2025-02-05
在审查电子证据时,首先需要审查其来源。这包括了电子证据的形成时间、地点以及制作过程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审查,可以确定电子证据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其次,需要审查电子证据的收集是否合法。这意味着需要确定电子证据的获取过程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只有在合法的情况下收集到的电子证据才能被认为是有效的。
只有与案件相关的事实或逻辑上是相关的事实才能被认为是证据。因此,需要审查电子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的联系。只有当电子证据与案件事实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时,才能被认定为有效证据。
在审查电子证据时,还需要对其内容进行审查,以确定其真实性。需要检查是否存在伪造、篡改等行为,以保证电子证据的可信度。
最后,需要将电子证据与其他证据进行综合审查。如果电子证据与其他证据相一致,共同指向同一事实,那么可以认定其有效性,并作为定案的依据。反之,如果电子证据与其他证据存在矛盾,那么就需要进一步审查和判断。
目前,我国尚未规定网络服务商对传输的电子文件储存记录或转存的制度,这导致一旦发生争议,就无法获得第三方提供的中立证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地方法规已经开始制定相应的规定。
例如,《广东省对外贸易实施电子数据交换暂行规定》规定,电子数据服务中心应当有收到报文和被提取报文的回应和记录。此外,该规定还规定了电子报文的存储期限最短不得少于5年。在电子数据交换的协议双方发生争议时,可以以该中心提供的信息为准。
通过建立这样的规定和制度,可以为电子证据的存储和转存提供一定的法律依据和保障,从而增加电子证据的可信度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