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4-05-25
当前,中国的电子商务主要是以网上信息发布为主,尚未普遍发展到各个网站都直接销售商品的阶段。因此,在我国制定电子商务立法时,只能基于这一现状进行。
目前,许多商家在服务商的网站上发布了大量批发商品的信息,但网民无法获取相关的卖方信息。而且,目前还没有法律规定服务商“应该”或者“必须”向符合规定条件的第三方提供这些信息(相反,许多网站都明确保证为客户信息资料保密)。如果买方无法获取卖方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姓名等信息,又如何向法院提起诉讼呢?
《广告法》规定:“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不能提供广告主的真实名称、地址的,应当承担全部民事责任。”电子商务网站发布商品信息的行为是否可以被界定为“广告发布”行为,这个问题在法律上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如果不区分电子商务中的“信息中介”与“广告发布”二者的性质,那么“承担全部民事责任”的结果将不可避免地落到商务网站的头上!
因此,法律应当明确规定服务商在何种情况下应向客户提供特定的商品信息发布人准确信息的条件,例如在网民以电子文件和取得货物、发票等事实为证据,表明其已经完成网上购买行为的情况下,有权要求提供卖方资信材料,服务商应如实提供等等。否则,将严重阻碍买方的诉权及合法权益的实现。
根据《民法通则》,产品质量责任的承担者是“产品制造者、销售者”,而不是“信息中介”。
而《广告法》规定:“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明知或者应知广告虚假仍设计、制作、发布的,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责任”。“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或者服务,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责任”。
那么,电子商务网站信息发布行为的性质是属于广告、信息中介还是销售者?如果没有法律的明确界定,这类网站极可能将面临无穷无尽的“连带责任”诉讼。
当然,将普通商务活动的赔偿模式原封不动地移植到网络中可能是不公正的;毕竟相当多数的商业网站仅提供了一种信息平台和信息交换的服务,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商品销售者。但是,如果网站一点责任也不负,则可能显得不公平。因此,应该为商业网站的民事活动制定专门的法律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