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24-07-20
《网络安全法》第一条明确规定了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
该法要求建立和完善国家网络安全体系,支持各地各相关部门加大网络安全投入、研发和应用,支持创新网络安全管理方式,提升保护水平。
通过两节共十九条的规定,该法突出了国家实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行安全。
《网络安全法》以法律形式明确了网络实名制,要求网络运营者在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时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并禁止出售个人信息。
该法要求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信息通报制度,建立网络应急工作机制,制定应急预案,重大突发事件可以采取网络通信管制措施。
《网络安全法》实行“1 X”监管体制,国家网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网络安全工作和相关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电信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和其他有关机关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网络安全保护和监督管理。
该法第六章对网络运营者、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提供者、关键信息基础设置运营者,以及网信、公安等众多责任主体的处罚惩治标准,作了详细规定。
总体来说,《网络安全法》呈现出六大亮点,明确禁止出售个人信息行为,严厉打击网络诈骗,从法律层面明确网络实名制,将对重点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保护置于重要位置,惩治攻击破坏我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行为,明确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可采取“网络通信管制”措施。
《网络安全法》从2013年下半年提上日程,到2016年年底颁布,论证、起草、出台的速度非常快,充分说明了出台这部法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网络空间已成为第五大主权领域空间,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主战场、主阵地。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神经中枢的金融、能源、电力、通信、交通等领域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一旦遭受攻击,就可能导致交通中断、金融紊乱、电力瘫痪等问题,破坏性极大。该法的主旨,就是要维护保障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
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但并不是网络强国。网络安全工作起点低、起步晚,相关举措滞后,安全形势堪忧。一方面,域外势力加紧实施网络遏制,利用网络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另一方面,我国重要信息系统、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风险日益突出,相关重要信息几乎“透明”,存在重大的潜在威胁。该法的出台,对于维护网络运行安全、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意义。
当前,网络信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在推进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比较严重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经济生产、社会生活中的大量数据大部分通过互联网传播,网络侵权、网络暴力、网络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网上非法获取、泄露、倒卖个人信息等问题时常发生,严重危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损害百姓切身利益。《网络安全法》在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方面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