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9-30
在中国法律体系中,解散和终止这两个概念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混淆。
根据2021年1月1日生效的《民法典》,与之相冲突的法律将被废止。在《民法通则》生效前,现行《民法通则》第45条规定了企业法人(包括公司)终止的原因,包括依法被撤销、解散、宣告破产和其他原因。而《公司法》第181条规定了公司解散的原因,包括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被责令关闭或被撤销。
关于解散、清算和终止的关系,目前的规定相对混乱。根据《民法通则》和《民通意见》,企业法人解散或被撤销后应当组织清算组进行清算,并向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根据这些规定,企业法人在终止后应进行清算,清算完成后再办理注销登记,这一程序符合法人的本质属性。
然而,《民法通则》第40条规定:“法人终止,应当依法进行清算,停止清算范围外的活动。”《民通意见》第59条规定:“企业法人解散或被撤销的,应由其主管机关组织清算小组进行清算。”此外,《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第33条规定:“企业法人被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登记主管机关应当收缴其公章,并将注销登记情况告知其开户银行,其债权债务由主管部门或清算组织负责清理。”这些规定表明,企业法人先终止,然后再进行清算。
上述法律上的混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司法审判实践中的不一致。对于企业法人出现终止事由后是先终止后清算还是先清算再终止的规定,法律及相关法规存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