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10-17
一般来说,根据企业破产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优先于其他债权进行清偿。同时,根据第一百零九条的规定,对于拥有特定财产担保权利的债权人,其享有该特定财产的优先受偿权。虽然这两类权利在破产程序中都享有优先权,但其对应的债务人清偿财产范围有所不同。担保债权对债务人的特定财产享有优先受偿权,而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原则上应当优先从无担保的财产中支付。
在司法实践中,有时会出现破产费用、共益债务与物权担保债权之间在清偿方面的矛盾。例如,当债务人的全部或几乎全部财产都被设置物权担保时,担保物的变价款能否用于支付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的清偿成为一个问题。
根据物权法第一百七十三条的规定,担保物权的担保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其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保管担保财产和实现担保物权的费用。因此,如果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中存在与担保物相关的保管和实现费用,应当从担保物的变价款中支付。此外,对于管理、维护、变价、分配某一担保物而支付的破产费用,以及由该担保物产生的共益债务,也应由该担保物的变价款中支付。
需要注意的是,担保权人优先受偿的担保物价值不计入确定管理人报酬的财产价值总额。这是因为担保财产中有一部分不需要维护工作和费用,例如土地使用权、商标权、专利权、股权等。而对于移转占有的担保,如动产质押、留置,其财产维护费用由占有财产的担保权人承担,与管理人无关。然而,如果管理人对担保物的维护、变现、交付等工作付出了合理劳动,可以向担保权人收取适当的报酬。在报酬数额无法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可以参照相关法律规定的方法确定报酬,但报酬比例不得超过规定限制范围的10%。
目前的立法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但对于中国特殊国情仍存在考虑不周之处,对一些普遍性问题缺乏合理解决措施,影响了破产法的顺利实施。
在司法实践中,银行和其他债权人在向企业提供贷款时通常要求提供物权担保。根据物权法第一百八十一条的规定,债务人可以将现有和将来的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进行抵押,债权人在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约定的实现抵押权情况下,有权优先受偿。
然而,这种情况下债务人的全部财产都可能被设置担保,导致无担保财产或其价值很小,无法支付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根据企业破产法第四十三条第四款的规定,如果债务人的财产不足以清偿破产费用,管理人应当提请人民法院终结破产程序。然而,如果破产程序终结,即使债务人还拥有大量担保财产,也无法通过破产程序处置,担保债权人的利益也无法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如果不终结破产程序,费用又无法支付,形成了一个死循环。此外,由于此时管理人的计酬标准较低,无法获得合理报酬,并且难以与担保债权人协商解决,必然会使其失去担任管理人和履行职责的财务基础和积极性。
显然,在正常利益格局逆转的情况下,仅靠现有的例外规定已经不足以解决问题,需要考虑变更原则的解决办法。一个公平的原则是,谁受益谁付费,程序为谁的利益而进行,费用由谁承担。
筆者认为,当担保物覆盖债务人全部财产时,破产程序已是为担保债权人的利益而进行,尤其是破产清算程序,所以担保债权人应承担无担保财产不足以支付的全部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包括合理的管理人报酬。当担保债权人有多人时,对上述费用原则上应按照债权及担保物价值的比例分担。然而,对于担保权人占有担保物的情况,如留置和动产质押,其与担保物相关的保管、维护、变价和清偿等费用是由担保权人在破产程序外进行并承担的,因此不必承担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
由于此时管理人的工作主要是为担保债权人处置、分配担保物,解决担保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分享、担保物变现、费用分担等问题,所以其报酬也应从担保物变价款中支付。报酬的数额和比例可以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对于正常情况规定的同等标准执行。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十九条规定,如果债务人与其中一个债权人恶意串通,将其全部或部分财产抵押给该债权人,损害了其他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受损害的其他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该抵押行为。筆者认为,这种规定也可以在破产程序中适用。具体来说,一种情况是在债权成立之后,债务人补充提供抵押担保的情况,特别是动产浮动抵押担保。如果该行为符合企业破产法第三十一条关于撤销的规定(对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可以予以撤销,也可以根据担保法司法解释予以撤销。另一种情况是在债务人已经丧失清偿能力的情况下,在设定债务的同时将企业全部财产设置为浮动抵押担保,使债务人将来无法清偿其他债权人的债务。筆者认为,第二种情况也应考虑予以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