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24-12-21
根据《票据法》第7条的规定,我国票据签章方式分为三种:签名、盖章和签名加盖章。签名是指行为人亲自在票据上书写自己的姓名或名称,是最原始的方式。盖章是签名的一种变通方式,行为人通过在票据上加盖自己的印章完成签章。签名加盖章是在进行手书签名的同时,再行加盖印章,是一种双重的签章方式。
签名作为票据签章最原始的方式,只有手书签名才能充分体现其法律意义。签名具有个人特点,能够对照识别简便易行,但也存在着易被伪造的风险。
盖章作为签名的变通方式,具有外观形式固定、对照识别简便的特点。然而,盖章不需要行为人亲自进行,可能导致印章被盗用而行为人承担责任的情况,因此行为人在使用盖章方式时应谨慎对待。
签名加盖章是一种双重的签章方式,其效力与单独签名或单独盖章完全相同。由于采取了“双重保险”的做法,签名加盖章能够加强票据信用,促进票据的流通。
根据法律规定,票据上的签名应为该当事人的本名。对于自然人而言,本名是指户籍或身份证上的名字;对于法人或其他单位、团体而言,则应为其在工商登记注册中的企业名称或企业营业执照上的名称。
根据《票据法》第5条的规定,票据当事人可以委托其代理人在票据上签章,并应在票据上表明其代理关系。代理签章适用代理制度,但在代理中只承认显名代理,即需要公开被代理人的身份。对于没有代理权而以本人名义在票据上签章的,签章人自负责任;对于代理人超越权限的,应就超越权限部分承担责任。
根据《票据法》的规定,法人或非法人单位的签章为该法人或单位的盖章加其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的代理人的签章。根据不同类型的票据,还有具体的规定。
票据签章作为票据行为的形式要件,具有独立性。根据《票据法》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票据上签章无效,但不影响其他签章的效力。同时,票据上有伪造、变造的签章不影响其他真实签章的效力。票据签章的独立原则维系了票据行为的本质特征,保证了票据的流通,并降低了持票人的审查注意义务。
总体而言,我国的票据签章规则体系立足于我国票据市场现状,借鉴了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和经验,具有经济和法理上的合理性。这一规则体系在稳定金融秩序、保护票据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在肯定其进步性的同时,我们也应以辨证批判的眼光看待这一体系,发现并完善其中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