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如何根据证据认定事实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 > 民诉法法律知识

法官如何根据证据认定事实

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4-04-01

 
90100
证据对于案件的判决是非常重要的,但有时候证据并不一定是案件的事实,所以在审理案件的时候,非常考验法官的判断能力和对证据的审查能力,那么法官如何根据证据认定事实?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法官如何根据证据认定事实

在审理案件时,法官的职责主要包括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而要准确适用法律,就需要客观或相对客观地认定案件的事实。而认定事实的依据就是证据。诉讼所涉及的事实是过去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法官不能事先介入或见证案件,更不能事后凭空推断。因此,法官必须依靠能够证明当时客观事实的各种证据,如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勘验笔录、鉴定结论和当事人的陈述等,来认定事实。

民事审判中的证据提供和法庭调查

以民事审判为例,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证据主要由双方当事人提供。当事人根据规定的程序和方式,依法向法庭提供证据并进行质证。法官根据自己行使审判权的职能,按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和方法以及证据规则,进行法庭调查,发现、收集、审查和判断证据资料,以尽可能地查清客观事实,为适用法律和作出裁判做好准备。

从上述可以清楚地看到,法官查清案件事实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听取当事人举证、质证和发现、收集、审查、判断证据资料的过程。证据决定事实,事实决定法律适用,法律适用决定裁判。因此,法官审理案件必须遵循“以证据为基础”的客观规律。证据及其相关制度对于认定案件事实乃至裁判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法官坚持“以证据为基础”的准则,并不意味着“没有证据就打不赢官司”。一般情况下,没有证据的确无法赢得官司。例如,某甲控告某乙归还借款,但某甲既没有人证,也没有书证作为证据。在这种情况下,法官不能支持某甲的请求,即使事实上某甲确实借给某乙了10万元。如果法官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可以判令某人承担某义务,将导致司法专横和腐败,使社会陷入混乱,甚至使国家丧失存在的基础。

然而,在特殊情况下,当事人没有证据也可能赢得官司。根据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只要原告是直接利害关系人,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法院管辖,法院就必须受理。对于一方当事人没有证据支持的事实,只要对方当事人认可,法院也可以支持。或者根据法律关于举证责任的分配,举证责任在对方当事人,只要对方当事人举证不能,法院也会给予支持。从本质上讲,法官认定这些案件事实时仍然坚持“以证据为基础”的准则,只不过证据是由对方当事人提供或由对方当事人承担了举证不能的诉讼后果。

证据的效力如何认定

刑事诉讼中的证据

根据法律规定,刑事诉讼证据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
  2. 据以定案的证据经过法定程序查证属实。
  3. 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判决案件时要重视证据,重视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的供述而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的供述,但有确实充分的证据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民事诉讼中的证据

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证据主体合法。证据主体指形成证据内容的个人或单位,证据主体合法是指形成证据的主体必须符合法律的要求。
  2. 证据形式合法。证据形式的合法性要求证据不仅在内容上是真实的,还要在形式上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
  3. 证据取得方法合法。当事人收集的证据材料能否作为法院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还要看该证据材料的取得方法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
  4. 证据程序合法。证据材料最后要作为证据还必须经过一定的诉讼程序,没有经过法律规定的程序该证据仍然不能作为认定案件的根据。
延伸阅读
  1. 交通事故起诉时应准备的证据
  2. 劳动仲裁法解读之:证据及举证责任
  3. 一审认定事实错误如何解决
  4. 庭审活动公民可以旁听吗
  5. 民事判决的抗诉条件是什么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热门知识

  1. 质物孳息是什么意思
  2. 一般民事诉讼律师费多少
  3. 被通缉了财产要没收吗
  4. 民诉中止后审理期限
  5. 在我国保密法律责任主要包括哪些
  6. 财产保全的期限是多久
  7. 民诉法法院由谁签发搜查令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诉讼文书合同下载

  1. 离婚房产分割起诉状范本
  2. 抚养权起诉状范本
  3. 行政答辩状范本
  4. 劳动仲裁先于执行申请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