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6 更新时间:2024-11-30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仲裁书的送达时间,而是根据仲裁委的办案时间来确定。
根据法律规定,仲裁庭应当在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四十五日内结束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对于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情况,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可以延长最多十五日,并书面通知当事人。如果仲裁庭逾期未作出仲裁裁决,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如果在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时,其中一部分事实已经清楚,仲裁庭可以就该部分事实先行裁决。
工伤在劳动关系中经常发生,申请人需要根据不同情形准备相关的工伤申报材料。
根据不同情况,申请人需要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例如公安机关或人民法院的判决书、公安交通管理等部门的责任认定书、当地公安部门出具的证明等。
申请人需要提供能够证明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材料,如劳动合同、领取劳动报酬的证明、单位同事的证明等。
申请人需要提供医疗机构出具的受伤后诊断证明书或职业病诊断机构出具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
对于因特殊情况无法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的情况,申请人需要书面说明情况。
劳动仲裁与一般的民事诉讼程序相似,但没有那么严格的时间和程序要求。劳动仲裁包括仲裁庭调查、举证、质证、辩论和裁决等过程。
当事人在仲裁庭庭审时有权委托代理人、申请回避,有权申诉、申辩、质询、质证,有权请求调解、自行和解、要求裁决,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和申请强制执行。同时,当事人也有义务遵守仲裁程序和仲裁庭纪律,如实陈述案情、回答仲裁员提问,对自己提出的主张进行举证,尊重对方当事人及其他仲裁参加人,并自觉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裁决文书。
如果当事人认为仲裁庭组成人员与案件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到案件的公正审理,可以申请仲裁庭组成人员回避。
仲裁员要求申请人陈述仲裁请求时,申请人应当全面陈述仲裁请求。
在质证阶段,当事人可以围绕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进行质疑、说明和辩驳。仲裁员一般会要求当事人在质证前提交已掌握的全部证据,质证完毕后,非经仲裁庭许可,当事人闭庭后补充提交的证据一般不再作为定案依据适用。
仲裁庭处理劳动争议案件时,应当先行调解,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促使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仲裁员在告知调解协议的法律后果和不能达成调解协议的法律后果后,询问当事人调解意愿时,当事人应当理性并明确地回答自身是否愿意在仲裁庭的主持下进行调解。如果双方均表示愿意在仲裁庭主持下进行调解,仲裁员会要求双方明确调解的方案,并采取双方在场或各方单独洽谈的方式进行思想工作。
如果在仲裁庭主持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仲裁庭将当庭送达《仲裁调解书》,该调解书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并具有强制执行力。如果双方不能达成调解协议,仲裁庭将当庭或择日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