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3-10-09
根据法律规定,一旦仲裁裁决书生效,当事人即可向法院申请执行。
当一方当事人申请执行裁决,而另一方当事人同时提出撤销裁决的申请时,法院应当裁定中止执行。这意味着在执行裁决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一方当事人提出撤销裁决的特殊情况,法院会临时停止执行。最终,根据裁决是否被撤销,法院会决定是否恢复执行或者终结执行。需要注意的是,一方当事人提出撤销裁决的申请是中止执行的法定原因。一旦有一方当事人提出撤销裁决的申请,执行法院应当裁定中止执行,而不是可以中止执行。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中止执行的裁定不能上诉,裁定书送达当事人后立即生效,执行程序暂时停止。
除了上述中止执行的情况外,《民事诉讼法》第256条关于中止执行的一般规定也适用于仲裁裁决的中止执行。这些情况包括:
对于第一种情况,如果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且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法院应当尊重其意见,裁定中止执行。对于第二种情况,当案外人认为执行将侵犯其合法权益时,可以提出执行异议。执行人员经审查认为执行异议确有理由的,为避免执行错误,应裁定中止执行。对于第三种情况,当一方当事人是公民且已经去世,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承担义务时,执行程序应中止。在继承人继承权利或承担义务后,执行程序将继续进行。对于第四种情况,当一方当事人是法人或其他组织且终止,但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时,在执行过程中应暂停执行,等待权利义务承受人享受权利或承担义务。至于第五种情况,法院根据执行工作的复杂情况,认为应当中止执行的其他情况,也可以裁定中止执行。根据司法实践,法院认为应当中止执行的情况主要包括:
如果法院在6个月内不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申请人可以向上一级法院申请提级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