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6 更新时间:2024-08-12
在处理土地权属争议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提高办案效率,进行客观公正的调查,充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如果土地权属争议得不到及时处理,矛盾可能会进一步激化,甚至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在处理过程中,我们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确保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样在工作中就不会出现被动局面,并能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中立于不败之地。
处理土地权属争议的原则除了遵循一般民事和行政案件处理的原则外,还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从实际出发,尊重历史,面对现实
土地权属争议的产生通常与历史遗留问题有关,包括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时期权属未确定、土地权属界线不明确或损毁、村、队、社等管理体制的土地调整、新划地界不清或不合理、荒山、荒地面积未计算和地界未划定等。因此,在处理土地权属争议时,我们需要从历史出发,了解争议土地的历史发展变化,并根据土地的不可移动性,面对现实使用情况,寻找争议产生的原因和证据,做出客观的处理。
2、保护现有利益
根据《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在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解决之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土地现状。这一规定旨在约束争议双方不得破坏土地上的附着物,要求争议双方本着保护现有使用者和所有者的利益,减少因争议而造成现有利益者不必要的损失。
3、确保客观公正
根据《土地管理法》第六十六条和《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处理土地权属争议的工作人员必须熟悉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忠于职守,秉公执法。这些规定要求承办人员在具体的调查取证过程中必须保持客观公正,不偏护任何一方。
4、行政处理在先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经常遇到土地侵权引发的争议。土地权属争议和土地侵权在形式上相似,但土地侵权争议是指土地权属已确定的情况下发生的侵犯土地权利的行为引起的争议,解决方式一般是向法院起诉。而土地权属争议是因土地权属不明导致的争议。因此,在解决土地权属争议时,应首先采用行政处理的方式,只有当事人对行政处理不服时,才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政府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的还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的,判决应予维持。因此,在处理土地权属争议时,我们必须进行充分的调查,寻找适当的法律依据,并确保符合法定程序。目前,处理土地权属争议的主要法律依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若干规定》和《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这些要求我们在处理过程中必须重视案件的程序性,进行依法行政,保持客观公正。在处理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5、及时受理申请
申请人提交申请书后,收件人必须及时填写收件单,明确收件名称、页数和原件或复印件的情况。根据《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的规定,国土管理部门必须在7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意见,如果认为应受理,必须在决定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申请书副本发送给被申请人,并按要求送达当事人。如果不予受理,必须报人民政府批准,并告知申请人诉权。超过7日未作出受理决定的,视为受理。
6、清晰记录询问笔录
询问笔录的质量直接影响案件处理结果,如果调查不细致,可能导致事实不清。因此,在调查中要做好询问笔录。在记录询问笔录时,首先要说明询问人的身份和调查人员办理的案件;其次要求被询问人说明自己的身份和任职经历,以便其询问笔录作为证据具有说服力;然后,询问的内容要与调查的主题相关,可以拟定询问提纲,避免遗漏,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记录被询问人的表述;最后,在询问结束后,必须由两名工作人员在场签字,并由被询问人签字确认,对有涂改的内容,被询问人应在首尾按手印确认,最后在末页写明“以上笔录看后无误”。如果被询问人没有阅读能力,询问人应现场宣读,并在笔录中注明由“询问人宣读”,然后由被询问人逐页签名。
7、准确进行现场勘查
根据《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的规定,承办人员对争议土地进行实地调查时,应通知相关当事人和人员到现场,并绘制勘丈平面图,由现场人员签字确认。勘查时应选择不易被破坏的东西作为参照物,以便将来解决位置争议。
8、规范调解过程
根据《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的规定,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受理争议案件后,应在查清事实、分清权属关系的基础上先行调解,制作调解书,并将调解协议送达当事人。如果调解未达成协议,双方也应签字写明调解未果的原因。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中,如果当事人不承认调查人员进行了调解,处理决定将产生程序违法的后果。对于调解不成的情况,应及时进行研究,形成权属调查报告,提出处理意见,并报请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