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保全范围的法院应如何审查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诉与仲裁指南 > 保全法律知识

证据保全范围的法院应如何审查

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5-02-07

 
89096
依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如果不取采保护措施的情况下,证据会出现被毁坏或者丢失等情形的,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捐出申请对证据进行保全,以保证案件得到公正的审判,那么证据保全范围的法院应如何审查?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证据保全范围的法院审查

一、保全主体和保全证据

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保全申请应进行严格审查,以确保保全的证据材料符合相关要求。证据保全的目的是在事先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证据,以使其能够发挥证据的作用,证明案情的相关事实,并最终有利于当事人的诉讼目的和法院的正确裁判。对原告提出的证据保全申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查:

  1. 保全主体必须是案件的利害关系人,要求保全的证据必须是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证据。对于原告自己可以取得或通过公证等方式可以固定的证据材料,不予保全。
  2. 原告应提供被告实施侵权的初步证据,使法官相信侵权事实已经或有可能发生。如果原告提供的是被告侵权的直接证据,则应认定为原告提供了侵权的初步证据;如果原告提供的是被告侵权的间接证据,则这些间接证据应相互印证,单一的间接证据不足以使法官相信侵权事实已经或可能发生。
  3. 证据保全范围应与原告的诉讼请求相一致。原告在起诉的同时提出证据保全申请,将证据保全作为法院替原告取证的有利手段,将其能够想到的事项都在保全申请中列出。然而,法院应审查保全事项与原告权利及诉请的对应关系,以避免保全针对性不强,甚至导致被告对法院的保全行为提出质疑。

二、证据保全的条件

证据保全的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待保全的事实材料应与案件所涉及的法律关系有关,即应能够证明案件有关事实的材料。
  2. 待保全的事实材料存在毁损、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可能性。毁损是指证据材料的品质、外形或数量等发生变化,丧失了证据材料的原貌。例如,作为证据资料的物品是一些已经开始腐烂的水果,如果不及时采取保存措施,到证据调查时,这些水果的状态肯定会发生较大变化,失去了其证明力。灭失是指证据材料丢失、消失而不复存在。例如,提供证言的证人年事已高或患重病,如果不及时提出其证言,在将来的证据调查时,可能因证人的死亡而无法取得该证人的证言。以后难以取得是指因有关情形的存在,有可能使证据材料在将来难以收集到。例如,知晓案件有关情况的人将要出国,或物证、书证等被转移而去向不明。
  3. 证据保全可以在诉讼过程中或在诉讼(或仲裁程序)启动之前进行。
延伸阅读
  1. 我国民事证据规则最新规定是怎样的
  2. 欠债被起诉怎么处理
  3. 借款合同未到还款日期能否申请保全
  4. 一方欠债离婚财产转移给另一方法院能否查封
  5. 申请诉前保全应提供什么材料

民诉与仲裁指南热门知识

  1. 赡养纠纷答辩状范文
  2. 购房合同备案流程
  3. 职务侵占证人出庭的法律规定
  4. 拆迁款起诉状的格式与内容
  5. 当事人是否可以多次申诉?
  6. 善意取得的要件
  7. 想离婚怎么协议财产保全申请
民诉与仲裁指南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诉讼文书合同下载

  1. 离婚房产分割起诉状范本
  2. 抚养权起诉状范本
  3. 行政答辩状范本
  4. 劳动仲裁先于执行申请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