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5-02-07
司法鉴定的启动是司法鉴定程序的起点,也是司法鉴定制度的核心问题。在司法鉴定启动权的设置上,应确保当事人双方的平等对待,避免权利失衡。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当事人申请鉴定应在举证期限内提出,对需要鉴定的事项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如果在规定期限内没有正当理由不提出鉴定申请、不预交鉴定费用或不提供相关材料,导致无法通过鉴定结论认定案件事实,应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当事人申请鉴定经法院同意后,应由双方协商确定有鉴定资格的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协商不成的,由法院指定。
对于一方当事人自行委托的鉴定结论,另一方当事人如果有证据足以反驳并申请重新鉴定,法院应准许。根据以上规定,可以看出在民事诉讼中,双方当事人享有平等的鉴定请求权,一方当事人自行委托鉴定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重新鉴定,法官有最终决定权。为保障当事人的鉴定申请权能够实质性行使,法律应规定只要当事人提出的鉴定申请符合法定程序要求,法院就应批准,不得差别对待或歧视。法院不批准当事人的鉴定申请必须说明理由。
此外,对于鉴定事项应由当事人决定。法院认为某一事项需要专家鉴定时,应向当事人说明,是否提交鉴定,由当事人决定。当事人诉前自行委托的鉴定结论虽然不排除,但应在庭审前开示,另一方当事人有证据反驳并申请重新鉴定的,应准许。法院收到当事人要求鉴定的申请后,同意进行鉴定的,由当事人双方在鉴定人名册上选任鉴定人。如果当事人不能达成一致,由法官指定鉴定人。法院不同意进行鉴定的,应向当事人说明理由。根据《证据规则》并未明确人民法院是否能够依职权启动鉴定程序,但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司法鉴定主要应根据当事人的申请进行,非司法机关因核实或审理案件需要而进行的鉴定极少,应严格掌握。
在司法鉴定启动程序上,应严格限制重新鉴定的提起。司法鉴定虽然是查明案件事实、确定证据有效性的一种方法,但过多的重新鉴定会拖延诉讼时间、增加成本,因此法院在启动司法鉴定时必须慎重考虑。对于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查明的事实,应尽量避免进行司法鉴定,并向当事人明确案件争议焦点、需要鉴定的具体事实和对象,并向委托的鉴定单位明确要求。不得脱离争议焦点或申请范围以外的鉴定事项,严禁出现与案件争议焦点不符的鉴定结论。
根据《证据规则》规定,当事人对人民法院委托的鉴定结论有异议并申请重新鉴定,如果提供证据证明存在鉴定机构或鉴定人员不具备相关资格、鉴定程序严重违法、鉴定结论明显依据不足或鉴定结果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等情形,法院应准许重新鉴定。对于有缺陷的鉴定结论,可以通过补充鉴定、重新质证或补充质证等方法解决,不得重新鉴定。重新鉴定申请必须具有合理理由,并有相关证据支持。对于另一方当事人对自行委托的鉴定结论提出重新鉴定申请,由于该当事人没有参与鉴定过程,应准许重新鉴定。
此外,应落实当事人协议选择鉴定机构的制度,取消法院系统内鉴定中心委托指定的做法。最高人民法院要求各级法院严格按照《决定》的规定,委托省级司法行政部门登记和公告的鉴定人和鉴定机构。同时,取消每起司法鉴定必须经由法院系统内的司法鉴定中心委托指定的制度,还权于当事人,由双方当事人在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公布的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名册中协议选择鉴定机构,协议不成的,由办案单位的法官在有资质的鉴定机构中指定。司法鉴定部门应主要用于司法鉴定工作的管理和对司法鉴定机构的监督,可以考虑将具有鉴定专业知识和技术经验的鉴定人员作为技术性辅助法官参与鉴定活动的跟踪和监督工作。
最后,应完善司法鉴定结论的采认制度。司法鉴定结论是一种重要的证据,与其他证据相结合,通过科学分析才能确证事实的客观性或相关性。因此,在判决书中应明确采纳鉴定结论的理由,这有利于当事人理解和接受鉴定结论,也有利于鉴定人接受当事人和社会的监督,提高其在鉴定工作中的责任感。同时,对于法官来说,公开理由可以限制法官的自由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