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4-09-25
两审终审制是指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的审理,即告结束的审判制度。一审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在宣判后尚不能立即产生法律效力,而允许在规定时间内提出上诉。经过二审人民法院的审理后,作出的判决、裁定一经宣判,立即产生法律效力。
我国的行政诉讼、刑事诉讼、民事诉讼都实行两审终审制。这种制度设计是为了保障法院裁判的公正,确保已经产生法律效力但存在错误的判决、裁定、调解协议得以纠正。为此,在两审终审制之外,我国设立了审判监督程序。
审判监督程序是一个具有补救性质的纠错程序,不是每一个案件都必须经过的程序。它与一审和二审不同,具有独立的功能,用于纠正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错误判决、裁定。审判监督程序的设置并不违背两审终审制,相反,它通过不断完善再审程序,促使一审和二审程序的公正度提升,最终达到消灭再审程序的目的。
审判监督程序所审理的案件包括基于审判监督权启动再审程序的案件,以及基于当事人申请再审、经人民法院审查后启动的再审案件。当事人申请是引起再审程序启动的重要途径,但当事人并没有启动再审程序的权利。审判监督程序的设置是法律赋予当事人维护权利的最后一道司法防线,是一种特殊的事后纠错和救济程序。
由于审判监督程序是否启动意味着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进行否定,会牺牲原判决、裁定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同时也会影响争议解决的效率。因此,为了保持法律裁判的稳定性和权威性,法律对审判监督程序的启动进行了严格限制,特别是对启动主体和事由等方面进行了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