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律师的应对策略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诉与仲裁指南 > 民事诉讼回避法律知识

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律师的应对策略

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5-28

 
87352
应对申请回避权的告知程序作出明确规定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申请回避权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引言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当庭开庭审理时,审判长应当询问当事人是否提出回避申请。然而,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这种告知方式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当事人充分行使申请回避的权利。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问题分析

一、告知时机不当

根据法律规定,当事人有权申请回避的人员包括审判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员、勘验人员。然而,在开庭之前,这些人员已经开始履行各自的职能,并且直接影响案件的处理结果。等到开庭时才告知当事人可以申请回避,而这些人员在开庭之前的职能依然有效,这违背了申请回避权的立法本意。

二、当事人不知情

在开庭审理之前,许多当事人并不知道自己享有申请回避的合法权益,因此未能提出申请。这意味着他们并没有真正享有法律赋予的这一权利。

三、书面审理中的问题

许多二审案件都采用书面审理的方式进行,当事人甚至未能见到法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行使申请回避权呢?

四、信息不透明

当事人对审判法官的个人信息并不了解,即使存在回避情形,也会因为不知情和时间紧迫等原因而无法充分行使回避权。

改进建议

一、受理时告知

建议法院在受理案件时以适当的方式告知当事人他们享有的申请回避的权利。

二、案件承办人确定后告知

建议在案件的承办人员确定后,以书面形式告知当事人案件具体承办法官、书记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姓名和个人情况。对于一些重大、疑难情况可能需要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的案件,还应告知院长、审判委员会成员的姓名和个人情况。

三、询问程序必不可少

建议审判法官在正式开始审理之前,必须询问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这一询问程序是对当事人申请回避权的最后提示,因此在一审、二审或是再审程序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结论

为了保障民事诉讼当事人充分行使申请回避权,我们建议法律对申请回避权的告知程序作出明确规定。同时,司法机关也应当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并为当事人依法行使申请回避权创造必要的条件。这样才能确保当事人能够充分行使他们的合法权益。
延伸阅读
  1. 回避的程序内容
  2. 民事诉讼在哪些情形下才能适用回避
  3. 回避是否适用工伤认定人员
  4. 律师担任管理人是否适用回避
  5. 民事诉讼二审法官会换人吗

民诉与仲裁指南热门知识

  1. x光片属于什么证据种类
  2. 证人口供嫌疑人有权查看吗
  3. 财产保全紧急情况说明怎么写
  4. 法院查封应由几人送达
  5. 法院诉前调解能延期吗
  6. 被告律师可以拿走原告的录音证据吗
  7. 涉他合同履行中第三人的义务是什么
民诉与仲裁指南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诉讼文书合同下载

  1. 离婚房产分割起诉状范本
  2. 抚养权起诉状范本
  3. 行政答辩状范本
  4. 劳动仲裁先于执行申请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