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案件翻译人员是否需要回避
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4-04-06
依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公民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决定不服的,可以提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不服的,就可以提起行政诉讼,行政诉讼是有回避制度的,那么行政案件翻译人员要不要回避?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行政案件翻译人员的回避制度
依据相关法律规定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审判人员在认为自己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审判时,应主动申请回避。而翻译人员也适用回避制度。
适用法律条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55条,当事人认为审判人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审判时,有权申请审判人员回避。审判人员在认为自己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其他关系时,应主动申请回避。这两项规定同样适用于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和勘验人。
回避决定的权责分配
当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决定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决定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决定由审判长决定。如果当事人对决定不服,可以申请一次复议。
回避制度的意义
为司法机关清正廉洁创造条件
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下,为了保证司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秉公办案,清正廉洁,科学设计和严格执行回避制度非常必要。回避制度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为司法机关清正廉洁创造有利条件: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在任职和执行公务时,面对与亲属之间的关系,法律有明确规定,使他们能够有所依据,摆脱各种关系的干扰,客观公正、严肃执法,秉公办案。
2. 杜绝不正之风:广大群众对滥用职权为亲友谋私利、官员之间互相庇护、办理“关系案”、“人情案”的现象十分不满。实行回避制度,可以有效防止“父子兵”、“夫妻店”的裙带关系形成,为杜绝各种不正之风和不良倾向提供制度保障,有利于维护人民法院和法官的公正形象,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3. 建立健康的组织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缺乏严格的回避制度容易导致单位内部裙带关系的产生,派系纷争,相互对立,机关陷入复杂的权力之争,出现严重的庸俗作风。同时,也会为办理各种“人情案”、“关系案”开启方便之门。有了健全的司法回避制度,就能够有效保证严肃执法,排除各种人际关系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