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5-12
在适用代位执行程序执行被执行人到期债权的过程中,必须严格地将其限定在执行程序内。代位执行在适用上必须进入一般执行程序。尽管《适用意见》第105条规定在财产保全时,可以针对第三人,但在强制措施上只规定了停止支付和提存两项,不具备全面的强制措施,所以要与执行被执行人到期债权区分开来。
在适用代位执行程序时,除了掌握其自身条件和程序外,还要准确区分一些与之相关的容易混淆的概念。
首先,要区分诉讼过程中的第三人和执行过程中的第三人。诉讼过程中的第三人是指对原告和被告所争议的诉讼标的认为有独立的请求权,或者虽没有独立请求权,但案件的处理结果与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因而参加到正在进行的诉讼中来的人。而执行过程中的第三人本不是诉讼参与人,只是由于他与被执行人之间存在债权债务关系而被牵连进来的。这种第三人从诉讼过程中看属于案外人。
其次,要区分代位执行与持有财物或票证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协助执行的情况。前者被执行人与第三人之间存在一种债权债务关系,而后者有关单位和个人对被执行人的财物或票证没有所有权,只是一种占有、使用或保管关系,并且该财物或票证是法律文书所确定的必须交付的。对于后者,人民法院应直接向有关单位和个人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令其交出,不像前者那样,非依申请执行人或被执行人的申请不可。
第三,要区分代位执行与执行中的债务转让。执行中的债务转让是指经申请执行人同意或者追认,被执行人将其被执行债务转让给案外的单位或个人,由其承担清偿责任。该单位或个人对被执行人原本无债务,基于债务转让接受了被执行人的债务。当其不依债务转让协议主动履行时,人民法院可依债务转让协议裁定变更被执行主体,强制债务接受者清偿债务,这时该单位或个人基于债务转让变成了被执行人。
执行被执行人到期债权应贯彻有限原则,禁止进行复代位执行。也就是说,申请执行人的代位执行权只能针对第三人,而不能针对第三人的债务人,即所谓的“第四人”、“第五人”。在对第三人作出强制执行的裁定后,如果发现第三人对他人享有到期债权,但确无财产可供执行,不得再就第三人对他人享有的到期债权强制执行。如果无限制地依次类推第三人,会使环节增多,关系复杂,难以达到代位执行的目的,反而造成执行秩序混乱,增加执行难度。
此外,作为被执行人的法人被宣告破产时,不能继续代位执行,而应中止执行,并通知申请执行人参加财产分配。
代位执行是指当被执行人无法清偿债务,但对案外第三人享有债权时,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申请执行人或被执行人的申请,对该第三人进行强制执行。
民事诉讼法中没有对代位执行做出具体立法,只是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00条中规定:“被执行人不能清偿债务,但对第三人享有到期债权的,人民法院可依申请执行人的申请,通知该第三人向申请执行人履行债务。该第三人对债务没有异议但又不在通知指定的期限内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执行。”
该规定对代位执行进行了原则性规定,但较为笼统,缺乏操作性。1998年6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对“被执行人到期债权的执行”进行了具体规定,增强了操作性。
在执行实践中,当被执行人无法履行债务时,代位执行无疑是解决执行难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代位执行省略了诉讼程序而直接进入执行程序,且限制条件较多,适用时容易产生疑惑和困难,这也是目前很少适用代位执行的原因之一。要想广泛适用代位执行制度,必须明确解决认识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