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9-19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交往的增多,当事人之间因权益纷争而涉讼的案件大量增多。有些被执行人法制观念淡薄,对生效的法律文书置之不顾,无视对方当事人的生产、生活困难。这些被执行人明知有履行能力却不履行,拖延和回避执行,导致申请强制执行的案件数量逐年上升。
民事诉讼法对权利人申请执行规定的期限较短,最短只有六个月,最长也只有一年。因此,当事人害怕过了申请执行期限,即使明知债务人无财产可供执行,也不得不向法院申请执行。然而,这类案件并不是法院想执行就能执行的,结果只能是执行积案越来越多。
诉讼费的大幅下降打消了很多人对诉讼风险的顾虑,从而导致诉讼案件的增多,进而引发了执行案件的增多。特别是执行案件是在案件审理完毕之后由被执行人承担执行费用,因此申请人在没有执行风险的顾虑下,不管被执行人是否有履行能力,都会一味申请执行。
法院中部分审判人员认为审判只管案件审结,对于执行人员是否能够执行到位则不关心,导致在审理中很少考虑为执行提供方便。例如,对于应该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案件未能及时采取,让被执行人在约定的还款期限内有足够的时间将资金、货物转移或隐匿。有些案件在审理中可以通过做工作使双方当事人兑现,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但由于审判人员未把工作做到位,使当事人不得不申请强制执行。
在贫困地区,申请执行案件的被执行人大多是农民,经济状况非常差。甚至有部分被执行人完全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还有一些被执行人长期外出务工,导致大量案件长期无法执行。
由于部分当事人法制观念淡薄,不履行法律义务,采取软拖、强顶、躲避等行为,导致案件难以执行。有些申请执行人不能提供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联系方式等信息,使案件无法执行。另外,个别案件在诉讼中拖延时间,错失了执行的机会。
一些有执行条件但长期不能执结的案件主要涉及社会稳定问题,涉及社会稳定的案件往往会受到政府的行政干预。为了维护稳定,法院在考虑执行措施时不得不兼顾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存在诸多顾虑,担心执行措施引发社会矛盾,将责任归咎于法院。因此,执行中对有困难的被执行人多做思想教育工作,少采取强制措施,导致依法执行变成了简单的重复讨债,加剧了执行难。
法院执行力量不足、执行人员素质不高以及执行装备落后等因素也是造成执行难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