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1-06
执行回转,又称为再执行,是指在案件执行过程中或执行完毕后,执行依据的法律文件被法院或其他相关机关撤销或变更时,执行机关重新采取执行措施,将执行程序恢复到开始时的状态。执行回转制度是为了纠正执行中的错误而采取的一种补救措施。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33条和《执行规定》第109条对执行回转作出了规定。
根据具备执行回转条件,法院应当作出执行回转的裁定。执行回转裁定可以由当事人申请,也可以由人民法院根据职权主动作出。
对于因法院错误或不当执行所造成的当事人损害,当事人可以根据国家赔偿法要求执行法院承担赔偿责任。如果损害是由于法律文件的错误造成的,则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1) 如果损害是由于原执行权利人的原因造成的,如提供虚假证据、隐瞒真实情况等,则应由原执行权利人承担赔偿责任。
(2) 如果损害是由于原执行义务人的原因造成的,如对某些特定的诉讼行为理解错误,从而实施了错误的诉讼行为,则应由原执行义务人承担责任。
(3) 如果损害是由于法律文件的制作者的原因造成的,如法律文件的制作者违反法定程序、使用法律错误、超越法定权限等,则应由法律文件的制作者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执行规定》,执行回转的适用条件包括:
(1) 执行程序已经开始或进行完毕。也就是说,执行根据的内容已经部分执行,一方当事人因此获得了部分或全部财产。
(2) 执行根据被依法撤销或变更。撤销指原执行根据已完全丧失效力,变更指原执行根据的内容已被改变。
(3) 由当事人申请或执行机关依职权决定。当事人申请指当事人请求执行回转时,执行机关被动地决定执行回转;执行机关依职权指在没有当事人请求执行回转时,执行机关主动决定执行回转。
(4) 执行机关以裁定的形式作出决定。
(5) 执行回转的对象是申请执行人。也就是说,应由申请执行人返还已取得的财产。
(6) 执行回转的内容包括原有财产和原有财产的孳息两部分。执行回转时,已执行的特定物品应当返还原物;无法返还原物的,应进行折价抵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