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10-11
根据中国的两审终审制度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在审理第一审案件后,判决和裁定并不立即生效。只有在法定期限内,没有上诉权的当事人提出上诉,人民检察院没有提出抗诉的情况下,第一审判决和裁定才能生效。如果有上诉权的人提出上诉,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上一级人民法院才能审理案件,第一审法院的判决和裁定就不会生效。中国人民法院分为四级: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因此,中国的两审终审制度也被称为“四级两审终审制”。
人民法院对刑事案件一般需要经过两级法院的审判才能终结。第二审法院作出的判决和裁定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不能再提出上诉,检察机关也不能再提出抗诉。
然而,两审终审制度有其适用范围和法定例外。例如,对于地方各级法院作出的第一审非死刑裁判,如果当事人没有提出上诉,检察机关也没有提出抗诉,该裁判在法定的上诉和抗诉期限过后即生效,不需要上级法院的二审程序。另外,最高人民法院的第一审裁判在宣布和送达后立即生效,当事人不能再提出上诉,检察机关也不能提出抗诉。此外,刑事诉讼法还设立了专门的死刑复核程序。
死刑复核程序是由人民法院自行进行的审查和核准程序,不是由当事人或检察机关通过上诉或抗诉发起的。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上诉程序,也不是针对死刑案件设立的一个独立审级,但是它为被告人提供了一次权利救济的机会,因此应被视为一种普通救济程序。
两审终审制度具有以下意义:
然而,长期以来,法学界对审判方式的改革问题关注较多,主要集中在第一审程序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对上诉审程序和死刑复核程序的研究不够充分。虽然已经有一些论文和著作就具体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很少有人从宏观角度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事实上,作为中国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审终审制度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第二审程序和死刑复核程序在实践中存在问题,促使人们对这些程序的性质和存在的价值进行思考。与刑事诉讼的其他程序和制度一样,对普通救济程序的研究也需要转变观念和视角。具体的技术性问题可以在基本理论问题和司法制度得到合理构建之后进行研究。
两审终审制度并非绝对和机械的。如果第二审法院的判决和裁定确有错误,当然应该予以纠正,只是不能通过上诉审程序解决,而是通过审判监督程序进行。两审终审制度并非绝对、死板的规定,而是一个能够适应实际情况的灵活科学的审判制度。也就是说,两审终审制度存在特殊和例外情况。
特殊情况是指刑事诉讼中的死刑判决,为了保证办案质量,除了需要经过二审外,还需要依法进行死刑复核程序,判决才能生效。但这仍属于两审终审制度。因为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对这类案件的复核并不属于一个审级,死刑复核并非由有上诉权的人提起上诉或有抗诉权的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引起的。
例外情况是指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第一审案件,属于一审终审。因为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级别的法院,第一审判决和裁定一旦作出,不存在上诉和抗诉问题,立即生效。这是两审终审制度的例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