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5-12
根据《合同法》司法解释一第24条的规定,提起撤销权诉讼时,应以债务人为被告,以受让人等为第三人。根据《合同法》司法解释一第23条的规定,债权人撤销权案件应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要约以信件或者电报作出的,承诺期限从信件载明的日期或者电报交发之日开始计算。如果信件未载明日期,则从投寄该信件的邮戳日期开始计算。要约以电话、传真等快速通讯方式作出的,承诺期限从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开始计算。
可撤销合同是指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也是不符合合同有效要件的合同。但这种不符合体现在意思表示不真实上。
可撤销合同在未被撤销之前是有效合同,只有在被撤销后才归于无效。可撤销合同自成立之时起就发生效力,只是因存在可撤销的事由,经撤销后才自始无效。
合同的撤销与否取决于撤销权人是否行使撤销权。由于可撤销合同主要涉及的是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的问题,而当事人意思表示是否真实,其他人难以知晓。即使他人知道,当事人自愿承受该行为的后果,根据意思自治原则,法律也没有干涉的必要。
债权人的撤销权成立要件,因债务人所为的行为是无偿行为还是有偿行为而有所不同。在无偿行为的情况下,只需具备客观要件;而在有偿行为的情况下,则必须同时具备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判断是否构成诈害行为时,通常所说的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仅应作为一般理论,不应机械地套用。应当全面把握行为的主观状态、客观状态以及行为的效果等因素,进行有机的综合判断。
(1)须有债务人的行为。根据《合同法》第74条第1款规定,债权人可以撤销的债务人的行为,一是放弃到期债权的行为;二是无偿转让财产的行为;三是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的行为。
(2)债务人的行为必须以财产为标的。所谓以财产为标的的行为,是指财产上受直接影响的行为。债务人的行为,非以财产为标的者不得予以撤销。例如结婚、收养或者终止收养、继承的抛弃或者承认等,不得撤销。以不作为债务的发生为目的的民事行为,以提供劳务的目的的民事行为,财产上利益的拒绝行为,已不得扣押的财产权为标的的行为,均不得作为债权人的撤销权的标的。
(3)债务人的行为对债权有害(《合同法》第74条第1款)。所谓对债权有害,是指债务人减少其清偿能力,不能使债权人依债权本旨得到满足。债务人减少清偿能力包括两种情况:一为减少积极财产;二为增加消极财产。
(1)债务人的恶意。恶意有意思主义与观念主义的界定存在分歧。按照意思主义,债务人在行为时须有诈害的意思。按照观念主义,债务人须明知有损债权人的权利,以知其行为可能引起或增加其无清偿能力状态为已足。
(2)受益人的恶意。受益人在《合同法》中称为"受让人"(第74条第1款后段),在《合同法解释(一)》中称为"受益人或者受让人"(第24条),是指基于债务人的行为而取得利益的人。受益人的恶意是指受益人在取得一定财产或者取得一定财产利益时,已经知道债务人所为的行为对债权人的债权有害,也就是说已经认识到了该行为对债权损害的事实。至于受益人是否具有故意损害债权人的意图,或者是否曾与债务人恶意串通,不再考虑之列。
(3)转得人的恶意。在有些立法例上,存在转得人。所谓转得人,指由受益人取得权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