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4-12-21
解决童工问题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完善社会法制和加强政府管制。国家需要在制定相关法律的同时,完善法律的执行和实施环节,确保地方政府在打击雇佣童工现象时有具体操作的流程,避免政府的不作为。此外,需要加强法律宣传,树立禁止雇佣童工,保护儿童合法权利的社会价值观,同时加强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以在思想上杜绝这一现象。
根本解决童工问题需要促进地区间经济的同步发展和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形成了“西部输出,东部需求”这样一个童工“产业链”。因此,只有进一步促使地区间经济的同步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童工问题。另一方面,沿海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是招收童工大户,促进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集约型转变将有效减小对童工的需求。
童工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广大的西部农村家庭无力负担孩子的抚养和教育费用,这说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没有让广大居民获得相应的福利。因此,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合理分担家庭的经济负担,从而有效减少童工的输出。
造成童工问题的根源是经济利益的驱使。雇佣童工与雇佣普通工人之间存在巨大的用工成本差额,这一经济诱惑使得一些资本家不惜冒着违法的风险,非法招收大量童工从事经济活动。
尽管我国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任何单位与儿童发生劳动关系、从事经济性活动都是违法行为,但童工问题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是法律实施阶段相关规定不完善,导致政府“不作为”。例如《禁止使用童工规定》中规定,劳动保障部门在监查中发现使用童工的情况,不予制止、纠正、查处的,应被追究责任。但如果劳动保障部门不去主动监查,导致童工未被发现,就可以逃避法律的追究。
贫困落后地区的青少年生活艰苦,缺少受教育机会,容易成为黑心企业的童工。在我国广大的西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环境的落后,再加上仍秉持“人多力量大”的传统观念,多生超生,家庭难以负担多个孩子的抚养压力,从而选择让孩子外出打工来缓解家庭经济困难。这又进一步导致了文化素质的低下和观念的落后,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根据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劳动法》,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未成年人不得从事重体力长时间的工作。国家已经颁布了《禁止使用童工条例》,明确规定各类用人单位不得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也不允许对未满16岁的童工介绍就业。
然而,童工问题仍然存在,主要原因是缺乏执行力,尤其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的地区,使用童工问题仍然很严重。过去几年,惠州、东莞、深圳、上海、常州等地都曝出使用童工的问题。童工问题已经形成了一个黑色产业链。监管部门的无视和忽视是童工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只有依靠媒体曝光和突击排查,才能在事后进行补救,这种做法显然不能根治童工现象。每个官员都应该明确,一个地方不能只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文明的建设。
当前,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情况,这也意味着用工成本的上升。如果不重视解决童工问题,童工问题可能会变得更加突出和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