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10-19
以下为你详细介下土地承包法律纠纷处理一本通的内容:
1. 在原地取得承包地后婚嫁到新地,原地收回其承包地引发纠纷;
2. 死亡后,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随承包地存在,引发纠纷;
3. 取得承包地后,因升学、当兵提干、当工人当公务员、有固定工作,户口也迁出(离乡该离土但未离土),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随承包地存在引发纠纷;
4. 自动放弃承包地,进城经商务工办企业,但户口仍在原地(离土未离乡),土地承包经营权引发纠纷;
5. 外出打工将土地转包给他人引发的纠纷。
由于国家“三农”优惠政策的出台,农村土地越来越俏。因以前农村土地流转手续不完备、不配套,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而引发的土地承包纠纷频频发生。
1. 转包转让型纠纷:如税改前,种田效益不高,一些农户将土地转让给他人承包,其税费也相应地由接受者承担。现在不仅土地税费减免,而且种粮还可以拿到“两补”,原承包户纷纷要求被转让户退还其承包地,被转让户又不愿退,于是双方发生纠纷。
2. 代耕代种型纠纷:一些农民承包集体土地后,没有耕种土地,而是转让给他人种植,后来原土地承包人欲收回土地经营权,与种植人发生纠纷。
一般是第三人作为承包方与作为发包方的村集体签定承包合同,但作为该村集体成员的村民或村民小组不服,直接抢种或以其它方式侵占承包人承包的土地。土地承包人对第三人,主要是当地村民,提起停止侵权诉讼,要求法律保护其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近年来,随着城市开发建设的加快,城乡建设的迅猛发展,大量投资项目的上马,农村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的农村的土地越来越多的地被征用,有时甚至是一个村或几个村的土地被征用。因征用土地引发的纠纷逐年增加,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一是因发包方违约引发的纠纷:如在农业承包合同履行过程中,发包方或不履行合同,将农民的承包地随意收回;或以建设公益事业项目为名,随意占用农民已经承包的土地;或未经农民同意,随意调整农民的承包地,随意提高承包费;或随意缩短土地承包期等。
二是因承包方违约引发的纠纷:包括在承包合同履行过程中,承包人拖欠承包费和承包人随意变更土地使用方式等。
有的乡镇政府行为不规范,对农民的自主经营权干预过高,越权处理承包合同的现象时有发生,对经济林、池塘、水库等承包合同的进一步尤为突出,甚至违法行政侵害农民的土地利益。
有些乡镇政府工作不到位,缺乏必要的村社干部行政规范指导,造成农村承包合同的订立和履行中不必要失误,成为纠纷产生的重要因素。
在履行过程中常常因为村委负责人更换,新班子对前任村委订立的合同不满意,就否认原合同的效力,私自变更合同条款或对标的物重新发包,因为前几年订立的合同一般期限较长,承包费花费低,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有的发包人以合同承包费不合理为由,单方决定提高承包费,或者单方终止合同,另行发包,导致纠纷发生。
一些地方在本村妇女出嫁或者离婚后,该妇女未取得新的土地承包权,原土地承包合同也未到期,即单方终止合同,收回其原来承包的土地,使该妇女因为出嫁或离婚丧失了土地承包权。
农民承包方未按约定履行合同造成纠纷,有的承包户以低价承包,又擅自以高价转包,从中坐收渔利,有的不遵守合同约定,故意拖欠承包费;有的承包户不主动交承包费,村委也不进行催收;有的村委班子更换,集体事务无人管理,造成承包户未能及时交纳承包费;有的承包户擅自改变土地用途,违反合同约定破坏土地和林业资源,损害集体的利益。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地是农业的根本,维护土地安全,保证土地生产正常运行,是关系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幸福的大事,解决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是服务“三农”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因此,在解决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案件时应采取如下对策:
1. 公正及时地审理每一件案件,对侵权事实清楚的及时受理,予以支持。
2. 对土地流转纠纷,要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达到公平公正。
3. 针对外出打工后,将地交给他人耕种发生的纠纷,原则上保护承包人的权利。
4. 对承包合同纠纷,要根据是否实际取得土地承包权来处理。
5. 引入情势变更原则,公正界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增强审判的社会效果。
6. 加强诉讼调解,力促社会和谐。
7. 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提高农群众法制意识,增强他们走依法处理各种矛盾和纠纷的能力。
为认真做好土地承包纠纷工作,化解社会矛盾,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充分发挥基层民调组织,乡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尽量减少上访和诉讼案件发生,确保社会稳定。
2. 利用各种媒体对乡村干部及群众宣传《土地承包法》相关知识,让他们学法、知法、用法,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3. 县乡政府应加大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管理力度,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
4. 有关部门对土地纠纷案件要提前介入,做好前期工作。
5. 法律的困惑,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法律制度,以适应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6. 乡镇政府要切实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规范农村土地承包行为。
7. 司法机关和乡镇政府加强对农村基层调解组织的业务指导,强化基层调解。
8. 强化农村法制宣传工作,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自觉守法、护法,从而有效防止各种矛盾纠纷的发生。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涉及面广,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对这些问题,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妥善处理。
1. 严格规范机动地管理,采取公开招标或公开协商方式发包,严禁暗箱操作或仗权承包。
2. 积极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收益权。
3. 妥善处理承包期内收回的农户承包地,切实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4. 加强土地承包合同的管理,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
5. 加强农村法制宣传工作,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对于集体机动地,应在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民主商议的基础上,采取公开招标或公开协商方式发包,严禁暗箱操作或滥用职权进行承包。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将机动地发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为了确保机动地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公开性,保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机动地发包合同必须经过乡镇农村经济管理机构的依法鉴证。承包的机动地不得转包或转让给他人。机动地的承包期限一般为一年,最长不得超过3年。对于之前合同约定的较长承包期限,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应予以保留;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规定需要调整承包合同的,应按照规定的承包期限进行调整;根据规定应解除的合同,在解除后按照新的承包期发包。机动地的发包收入应计入集体积累。
对于离田从事其他经营或劳务输出的农民,应支持和鼓励他们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要维护他们的土地承包权和收益权,不得强迫或阻碍农户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不得截留或扣缴农户承包地流转的收益。在流转过程中应按照程序进行。农户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转出方和受让方应签订流转合同。如果采取转让方式进行流转,应经发包方同意;如果采取其他方式进行流转,应向发包方备案。流转合同的当事人可以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合同鉴证。
土地延包后,如果以划分“口粮田”和“责任田”等为由收回农户承包地进行招标发包,应及时纠正,切实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前,如果发包方收回农户承包地抵顶所欠承包费并签订协议,应按照协议约定执行;在《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后,应依法进行纠正。在《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前,全户农户转为非农户或全户户籍迁出的情况下,已收回的承包地不再退回;未收回的承包地,在除迁入设区的城市外应保留给农户继续承包。
对于土地延包时得到承包地的“户在人不在”农户,凡是愿意继续承包的,不得强行收回其承包地;愿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应支持、鼓励其依法进行流转;不愿意继续承包的,应办理相关手续,将承包地退还给集体。对于土地延包时未得到承包地的“户在人不在”农户,如果要求承包,原则上应同意其承包土地。承包地可在机动地、复垦地和退包地中解决,如果暂时无法解决,可通过候地解决。对于与集体经济组织签订不承包地协议的“户在人不在”农户,应按照协议的约定执行。
对于土地延包前结婚的妇女,如果户籍在土地延包前迁入,应由迁入地分配承包地;如果未分配承包地,可从机动地、复垦地和退包地中解决;如果暂时无法解决,可通过候地解决。对于户籍在土地延包前未迁出的妇女,应由原户籍所在地分配承包地;如果未分配承包地或已分配后被收回,可在机动地、复垦地和退包地中解决;如果暂时无法解决,可通过候地解决。由于不同地区土地延包的实施时间不同导致婚嫁妇女无地的情况,原则上应由户籍迁入地解决承包地问题;如果无法解决,可通过候地解决。对于因负有赡养义务,男方到女方家中生产生活的情况,在土地承包上应与婚出婚入妇女享有同等待遇。
对于征收或征用集体土地的情况,应依法及时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如果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未足额到位,应尽快兑现。对于乡、村公益事业建设占用农户承包地的情况,应从集体机动地、复垦地和退包地中解决。对于乡、村办企业占用农户承包地的情况,应给予适当补偿;如果无力补偿,可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要认真执行农户承包地退耕还林(草)补助政策。
禁止弃耕撂荒承包的耕地。对于弃耕的情况,集体经济组织应组织耕种,不得任其撂荒。如果农户连续两年弃耕,发包方有权终止承包合同并收回承包地。
对于农村土地承包中出现的土地使用权纠纷,应本着依法办事、尊重历史的原则,妥善处理。对于农户在国有林业企业施业区内耕种的土地,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对于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有计划地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对于适宜耕种的土地,并已纳入计税面积并签订了30年土地延包合同的,农户可以继续承包经营,不得收取土地承包费或土地使用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