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2-03
职业病检查所需材料包括:
劳动者需要提供自己的职业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包括在岗时间、工种、岗位以及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名称等。
劳动者需要提供自己的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劳动者需要提供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
如果是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劳动者还需要提供个人剂量监测档案等相关资料。
劳动者还需要提供与诊断有关的其他资料。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职业病的鉴定程序如下:
当事人向作出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所在地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提出鉴定申请。申请时需要提供鉴定申请书、职业病诊断病历记录、诊断证明书以及鉴定委员会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职业病诊断鉴定办事机构收到申请后,会对提供的与鉴定有关的资料进行审核,检查材料是否齐备有效。审核完成后,对材料齐全的发给受理通知书,对材料不全的通知当事人补充提供。必要时,会由第三方对患者进行体检或提取相关现场证据。当事人需要按照鉴定委员会的要求进行配合。
参加职业病诊断鉴定的专家由申请鉴定的当事人在职业病诊断鉴定办事机构的主持下,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当事人也可以委托职业病诊断鉴定办事机构抽取专家,组成职业病鉴定委员会。鉴定委员会通过审阅鉴定资料,综合分析,作出鉴定结论。如果鉴定意见不一致,应当在鉴定书中予以注明。
鉴定书的内容应当包括被鉴定人的职业接触史、作业场所监测数据和有关检查资料等一般情况,当事人对职业病诊断的主要争议,以及鉴定结论和鉴定时间。鉴定书必须由所有参加鉴定的成员共同签署,并加盖鉴定委员会公章。
当事人对职业病诊断有异议的,可以在接到职业病诊断证明书之日起30日内,向做出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鉴定。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负责首次鉴定。如果当事人对设区的市级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不服,可以在接到职业病诊断鉴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原鉴定机构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再鉴定。
需要注意的是,省级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的鉴定为最终鉴定。
职业病是一种人为的疾病,其发生率与患病率的高低直接反映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水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职业病除了具有医学意义外,还具有立法意义,即由国家规定的“法定职业病”。我国政府规定,确诊的法定职业病必须向主管部门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对于确诊为法定职业病的患者,在治疗和休息期间以及确定为伤残或治疗无效死亡时,应按照工伤保险的相关规定给予相应待遇。有些国家对职业病患者还实行经济补偿,因此也称为赔偿性疾病。
由于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繁多,导致职业病范围广泛,不可能将所有职业病都纳入法定职业病范围。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并参考国际通行做法,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安全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于2013年12月23日联合印发了《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将职业病分为10类共132种。其中包括尘肺病、呼吸系统疾病、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职业性化学中毒、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传染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职业性肿瘤和其他职业病。
值得注意的是,职业病虽然是与职业有关的疾病,但也会出现在非职业人群中,因此并不是每种疾病都必须具备特定的职业史或接触史。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职业病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才能被认定:
职业病的患病主体必须是从事职业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
职业病必须是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与职业活动直接相关。
职业病必须是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引起的。
职业病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所列的职业病,只有被列入目录的职业病才能被认定为职业病。
以上四个条件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