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 更新时间:2024-07-05
雇主应组织从事与职业病危害相关的工作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雇主应组织从事与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的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
雇主应组织从事与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的劳动者进行定期的职业健康检查。对需要复查和医学观察的劳动者,应根据体检机构的要求安排复查和医学观察。
雇主应组织从事与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的劳动者进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
雇主对遭受或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应及时组织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
体检机构发现疑似职业病病人应按规定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通知雇主和劳动者。雇主对疑似职业病病人应按规定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按照体检机构的要求安排其进行职业病诊断或者医学观察。
职业健康检查应根据所接触的职业危害因素类别,按照《职业健康检查项目及周期》的规定确定检查项目和检查周期。在需要复查时,可以根据复查要求相应增加检查项目。
职业健康检查应填写《职业健康检查表》,从事放射性作业的劳动者的健康检查应填写《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表》。
地方各级政府应将职业病防治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职业病防治重要指标和主要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要制定本地区职业病防治规划,明确具体措施,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探索建立政府部门、雇主和劳动者三方代表组成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机制。
国务院职业病防治监督管理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依法认真履行职业卫生监管职责。各地区应针对本地区职业病危害特点,加大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人群的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违反职业病防治法、损害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的违法行为。对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的,要依法依纪追究相关责任人和负责人的责任;对因失职、渎职导致重大职业病危害事件发生,或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社会影响恶劣的,要依法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加强信息沟通,相互配合,形成监管合力。
进一步健全职业病防治法配套法规、规章。制订、修订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危害防护设施与个人防护用品性能评价、职业健康监护与职业病诊治等技术标准和规范,研究制定高危行业、中小企业职业病防治标准、指南和规范,完善职业病防治技术标准体系。
建立多渠道的职业病防治筹资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职业病防治。雇主用于预防和治理职业病危害、工作场所卫生检测、健康监护和职业卫生培训等费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生产成本中列支。各级政府应按照有关规定落实职业病防治补助政策,保证必需的工作经费。政府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投入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增加。
认真履行有关职业卫生国际公约。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国家、国际组织和国外民间团体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宣传我国职业病防治政策和成效,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