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3-11-07
大部分务工人员在受伤后往往认为单位应该立即认定其为工伤,却不知道需要向有关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一些雇主在员工受伤后没有及时申请工伤认定,而员工也没有去申请,直到时效期限过后才四处上访。法官提醒,劳动者要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或者申请工伤认定、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等,一定要注意在法定的时限内提出申请。如果超过了法定时限,有关申请可能不会被受理,从而导致自身权益难以得到保护。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单位应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在特殊情况下,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如果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可以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的权益可能难以得到全面保护。没有劳动合同,劳动者必须通过其他途径证明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否则其各种劳动保障权益将难以得到保护。此外,没有劳动合同,劳动者难以证明双方有关工资等事项的口头约定,导致这些口头约定的劳动保障权益难以得到保护。
劳动者对劳动行政部门作出的工伤认定结论不服的,应先向作出工伤认定结论的劳动行政部门的上级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起诉。
劳动者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申请工伤认定、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等过程中,需要提供证明自己主张或案件事实的证据。如果劳动者无法提供相关证据,可能会影响自身权益。因此,劳动者在工作中应注意保留与用人单位相关的证据,包括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或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工资单、押金收条、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通知书、出勤记录等;来自其他主体的证据,如职业中介机构的收费单据;来自有关社会机构的证据,如医疗诊断证明、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寄出举报材料的邮局回执;以及来自劳动保障部门的证据,如投诉受理结果或查处结果的通知书等。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申请工伤认定时应提交工伤认定申请表、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以及医疗诊断证明或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工伤认定申请表应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职工伤害程度等基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