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3-10-27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23、24两条的规定,劳动能力鉴定由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进行。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劳动能力鉴定属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职能,因此属于国家的行政行为。其他单位和机构,包括人民法院、公安机关以及其他鉴定机构,都无权进行劳动能力等级鉴定。如果其他部门进行了这种鉴定,其结论不能作为诉讼中的证据。
区级和未设区的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都没有设立劳动鉴定委员会的职能。因此,这两种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的劳动能力等级鉴定结论,也不能作为诉讼中的证据。
只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和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有权进行劳动能力等级鉴定。其中,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26条的规定,对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单位或个人,可以在收到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根据这一规定,如果当事人对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不服,但在收到鉴定结论后15日内没有提起再次鉴定的申请,或者当事人不服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具有最终效力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而未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却在民事诉讼中提出重新鉴定申请的,法院在民事诉讼中应予驳回或不予受理。
这是因为,劳动能力的鉴定只能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设立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进行,其他单位和部门无权进行。当事人对劳动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不服时,可以在行政诉讼中要求法院重新鉴定,但不能在民事诉讼中要求重新鉴定。如果一方当事人在民事诉讼进行中因劳动能力鉴定结论问题向人民法院提起了行政诉讼,则民事诉讼应当中止进行,待行政诉讼结案后,再根据行政诉讼的判决结果,决定是否恢复民事诉讼。
如果行政诉讼确认了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民事诉讼应恢复进行。
如果行政诉讼撤销或否定了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并组织或指定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重新鉴定,民事诉讼应等待新的鉴定结论出现后,再恢复民事诉讼。
在司法实践中,一些法院在民事诉讼中因当事人不服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直接决定重新进行劳动能力等级鉴定,或建议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重新鉴定,这是不正确的。必须注意,民事审判只能根据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进行判决,即民事审判必须将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作为直接证据采用,而无权对其进行审查。因为这种审查只能在行政诉讼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