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 更新时间:2023-10-06
根据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规定,工伤认定决定书应在工伤认定决定作出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送达工伤认定申请人、受伤害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和用人单位,并抄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工伤认定法律文书的送达遵循《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
工伤认定书的类型应根据劳动行政部门的结论性意见进行规范统一。根据结论性意见,工伤认定书可分为两种类型:因工负伤和非因工负伤。因此,劳动行政部门向当事人发出的行政决定书只能是认定为因工负伤或认定为非因工负伤的决定书。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劳动行政部门向当事人发出的行政决定书种类远远超过这两种。例如,用事故调查报告替代工伤认定书。然而,事故调查报告只是工伤认定的前提条件,为工伤认定提供了事实依据,但并不能取代工伤认定书。
在工伤认定中,准确确定工伤认定事实对于职工和企业尤为重要。如果职工未被认定为工伤,必然会提起行政复议或诉讼;而对于企业,尤其是非参保企业,遇到重伤事故时,也往往会提起行政复议或诉讼。因此,在制作工伤认定书时,确定工伤认定事实至关重要。首先,要进行认真细致的事故调查工作。工伤认定书中涉及的事实部分,包括受伤的时间、地点、事件等,必须有确凿的证据,即能够从调查材料中得出,且所有事实都应得到相应的证实。其次,在描述职工受伤事实时,应避免使用模糊的字眼,如“大约”、“大概”、“左右”,要全面准确地陈述。
工伤认定是劳动行政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因此必须适用具体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在适用法律问题上,应注意两点。首先是法律法规的效力问题。一般而言,工伤认定遵循以下法律适用原则: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与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与地方性法规效力高于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效力高于其他规范性文件。目前,在工伤认定方面,除了国务院、国家劳动保障部的规定外,各省、市也都有具体的规定,因此在适用法律问题上必须遵循这个原则。其次,在适用同一效力层次的文件时,新法律优于旧法律;新法规优于旧法规;新规章优于旧规章;新规范性文件优于旧规范性文件。
工伤认定是劳动行政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因此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根据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9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根据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39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3个月内提出。因此,劳动行政部门在制作工伤认定决定书时,应在文书结尾告知当事人申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此外,劳动行政部门还应在工伤认定决定书中加盖劳动行政机关的印章,并注明决定作出的日期。同时,一份完整规范的决定书还应标明该决定的主送人,即受伤职工和用人单位,并载明上报备案单位的名称,如上级劳动保障部门或负责行政复议的部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