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9-06
在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中,都存在着“时效”一词,但其含义有所不同。在刑事诉讼中,我们称之为“追诉时效”,指的是对犯罪行为追究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一旦超过了追诉期限,就无法再追究刑事责任。对于已经追诉的案件,应当撤销、不起诉或终止审理。
而在民事诉讼中,我们称之为“诉讼时效”。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合法民事权益的法定期限。一旦超过了诉讼时效,虽然仍然可以提起诉讼,但所主张的权利将不再受到法律保护。
诉讼时效分为一般诉讼时效和特殊诉讼时效两种。一般诉讼时效适用于一般情况下的诉讼时效。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的规定,享有民事权利的人在知道自己权利受到侵害的两年内,应当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逾期后,其民事权利将不再受到法律保护。
特殊诉讼时效是针对某些特殊的民事法律关系所规定的时效期间。特殊诉讼时效分为短期诉讼时效、长期诉讼时效和最长诉讼时效。
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六条的规定,最长诉讼时效的期间为二十年。最长诉讼时效的计算起点是权利被侵害时,即使权利人不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犯,人民法院仍然会在二十年的期限内保护其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