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4-15
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的规定,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基数应当以劳动者应发工资为基准。劳动者应发工资包括计时工资或者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货币性收入。
根据劳动合同法,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包括以下情况:
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
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的权益。
因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
根据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如果劳动者主动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或者用人单位提高劳动合同工资待遇但劳动者不愿意续签,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如果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期限内由于主管部门调动或转移工作单位而被解除劳动合同,且未造成失业,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如果劳动者的过失导致用人单位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9条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标准如下:
1. 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2. 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3. 如果劳动者的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但支付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所谓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