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1 更新时间:2024-05-04
三方协议,即《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简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建立劳动关系之前达成的书面协议。该协议在规定期限内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确认毕业生的真实信息和用人单位的接收意愿。它是高校进行毕业生就业管理、编制就业方案以及毕业生办理就业落户手续等事项的重要依据。协议在毕业生到单位报到、用人单位正式接收后自行终止。
在签署三方协议时,需要注意以下六个细节:
填写的用人单位名称应与单位的有效印鉴名称一致,否则协议无效。填写自己的专业名称时,应与学校教务处的专业名称一致,不能简写。
外企、合资企业、私企一般采用试用期,长度为1至3个月,通常为3个月,不得超过6个月。国家机关、高校、研究所一般采用见习期,通常为一年。
部分单位为了留住学生,设定高额违约金。根据劳动法规定,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保密协议中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内给予经济补偿。学生应力争将违约金降到最低,一般不得超过5000元。
现行的毕业生就业协议属于“格式合同”,但“备注”部分允许三方另行约定各自的权利义务。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毕业生可在备注栏中详细说明签约前达成的休假、住房、保险等福利待遇。
一些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强迫学生与熟人亲属签订虚假协议。毕业生不应屈服于此,坚决拒绝签署虚假协议。
学生在签署协议时,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等用人单位填写完毕、盖章后再到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签证盖章。切忌自己填写完毕后直接到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要求盖章。这样做可能导致单位在填写时与之前的承诺相差甚远,学生则因为自己和学校都已签字盖章而无力反驳,或被迫违约赔偿用人单位。
三方协议是国家统计大学生就业率和派遣证发放的重要依据。只有签署了三方协议并拿回学校,学校才会在毕业后为学生发放派遣证。学生凭派遣证到工作单位报到,开始计算工龄,并获得干部身份。因此,三方协议书是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在就业工作中权利和义务的书面表现形式,用于解决一系列相关问题,如户籍、档案、保险和公积金等。
需要注意的是,三方协议只是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之间签订的就业意向,不具备劳动关系的法律效力。只有毕业生到单位报到并签订劳动合同或形成事实劳动关系后,就业意向才会变为现实,毕业生才能与用人单位建立正式的劳动关系。一些企业在与学生签订三方协议后,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到公司实习,根据实习表现和签订劳动合同的原则,协商签订劳动合同,也可能出现不签订的情况。因此,毕业生签署了三方协议并不意味着就业的“保险箱”,还需要接受用人单位实习期和试用期的进一步考察。
如果三方协议书或推荐表丢失,个人可以向就业中心提供责任人情况说明、无副本保证书和院系意见。就业中心只为每位毕业生提供一份原件,如发现毕业生冒用他人就业推荐表或协议书,或以丢失的名义多次领取推荐表或协议书的,就业中心将取消其一切就业服务,不予派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