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中的法律关系是如何的
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3-10-27
我国是通过颁布成文法的方法规范拍卖行为的。如果您所从事的行业与拍卖相关,那么熟悉拍卖的法律关系,是成为拍卖从业人员的主要任务。拍卖中的法律关系是怎样的呢?与接下来就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拍卖法律关系的定义和特点
(一)拍卖法律关系的定义
拍卖法律关系是指在拍卖当事人之间,由于法律的调整而形成的特殊的法律关系。例如,当某国家机关委托某拍卖行拍卖被依法罚没的财产时,双方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缔结了委托拍卖合同,从而建立了权利义务关系。又如,某拍卖行按照拍卖公告的内容进行公开拍卖,某甲根据公告的条件参与竞买,并最终成为拍卖标的的买受人,因此在拍卖行和某甲之间形成了权利义务关系。
(二)拍卖法律关系的特点
1、拍卖法律关系建立在合同基础上,双方当事人互为给付,权利指向对方当事人。当拍卖法律关系发生问题导致纠纷时,通常被定性为合同纠纷或侵权纠纷。2、拍卖法律关系是相对复杂的法律关系。拍卖法律关系涉及委托人与拍卖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以及拍卖人与买受人之间的买卖关系。拍卖是一种较为复杂的交易方式。在拍卖关系中,委托人是真正的卖方,竞买人或买受人是真正的买方,但交易并非直接发生在买卖双方之间,而是通过拍卖人作为中介来完成。因此,拍卖过程分为委托程序和拍卖程序两个相对独立的程序。3、拍卖法律关系以拍卖人的权利义务为核心。拍卖人在拍卖法律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其权利义务既涉及委托人,也涉及竞买人或买受人。例如,在保留价确定后,拍卖人必须按照保留价规则出售拍卖标的物,其权利义务既针对委托人,也针对竞买人或买受人。拍卖人的行为可以不涉及委托人或竞买人或买受人,但一定涉及拍卖人自身。
二、拍卖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拍卖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和内容要素。
(一)主体要素
拍卖法律关系的主体非常广泛,包括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和国家。作为拍卖法律关系的主体,参与拍卖的当事人必须具备行为能力。不同类型的主体对行为能力的要求也不同。例如,自然人和法人在拍卖关系中扮演不同角色,因此对其行为能力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委托人、拍卖人、竞买人各自具备不同的资格标准。拍卖人的行为能力可以通过是否拥有处分权、经营权、管理权等权能来衡量。与拍卖法律关系主体相近的概念是拍卖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当事人是指与某一法律事实直接相关的人,他们不仅参与某一法律关系,还通过自己的行为直接创设、变更或消灭某一法律关系。根据在拍卖中扮演的角色,拍卖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可分为委托人、拍卖人和买受人(竞买人)。拍卖人是拍卖法律关系中最主要的主体,其在法律关系中充当委托人和代理人的角色,其行为由被代理人负责。然而,拍卖人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既受制于委托拍卖合同,又受制于拍卖规则。拍卖人的资格是拍卖法规的重要内容,包括以下要求:1、具备一定的注册资金;2、拥有适应拍卖业务的固定场所和设施;3、具备法人资格,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4、拥有完备的规范和制度;5、拥有一定数量、具备相应资格的拍卖专业人员;6、符合法律和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二)客体要素
拍卖法律关系的客体指的是主体的利益对象。与之相关的概念是"标的",即法律行为所欲达到的目的。根据《法学辞典》的解释,标的是指"拍卖标的应当是委托人所有或依法可以处分的物品或财产权利"。在实际拍卖中,人们常称拍卖标的为"拍卖标的物"。根据我国《拍卖法》的规定,法律和行政法规禁止买卖的物品或财产权利不得作为拍卖标的。因此,禁止流通的物品不能作为拍卖标的。此外,《拍卖法》还规定了"依照法律或国务院规定需经审批才能转让的物品或财产权利,在拍卖前需要办理审批手续"。这一规定明确了限制流通的物品或财产权利在拍卖前需要办理审批手续。例如,文物、有毒物品、危险品以及金、银和金银制品等都属于这一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