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6-14
交通事故是一种民事侵权案件,其适用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审判程序。审判程序包括一审普通程序、简易程序、二审程序、特殊程序、审判监督程序和执行程序等。在交通事故赔偿案件中,主要适用一审普通程序。
当交通事故当事人提起损害赔偿诉讼时,应向法院递交起诉状。法院经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会在受理后的七日内立案;如果认为不符合条件,则会在七日内裁定。对于不服裁定的当事人,可以提起上诉。
法院在立案后的五日内将起诉状附本发送给被告,被告应在十五日内提出辩护状。法院会组成合议庭,审查诉讼材料并进行必要的审理前准备工作。
1. 开庭三日前,法院会通知诉讼参与人。
2. 审理前会核对诉讼参与人,宣布法庭纪律,并告知当事人有关诉讼权利和义务,询问是否提出回避申请。
3. 法庭调查:
1) 当事人陈述起诉请求和理由。
2) 证人作证,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作证。
3) 出示证据。
4) 宣读鉴定结论。
5) 宣读勘验笔录。
6) 当事人在法庭上可以提出所有的证据。
7) 质证双方就赔偿争议所得供的证据应互相质证。
原告发言,被告答辩,第三人发言及答辩后互相答辩。
双方当事人争议核实清楚后,法庭调查结束,应依法作出判决。如果法庭能够调解,可以进行调解;如果调解不成,应及时判决。
普通程序的审判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如果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可以由本院院长批准延长六个月;如果还需要延长,需要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一审普通程序结束后,如果当事人不服而提出上诉,则一审裁判不生效力,而进入二审程序。
二审法院的判决和裁定是终审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判,一经宣告或送达当事人就具有法律效力。对于这样的裁判,当事人即不能再行起诉或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