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4-10
(一) 驾驶机动车时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的;
(二) 将机动车交由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暂扣的人驾驶的;
(三)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
(四) 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时速百分之五十的;
(五) 强迫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机动车安全驾驶要求驾驶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尚不构成犯罪的;
(六) 违反交通管制的规定强行通行,不听劝阻的;
(七) 故意损毁、移动、涂改交通设施,造成危害后果,尚不构成犯罪的;
(八) 非法拦截、扣留机动车辆,不听劝阻,造成交通严重阻塞或者较大财产损失的。如果行为人同时满足第二项或第四项情形之一,可以吊销其机动车驾驶证;如果行为人同时满足第一项、第三项、第五项至第八项情形之一,可以处以十五日以下的拘留。
1、行为人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意识到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因素。如果行为人没有意识到交通事故的发生而离开现场,则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2、行为人主观上是为了逃避事故责任,逃避法律的追究。实际上,肇事人逃跑的目的大多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但也有少数人是因为其他目的,比如害怕遭到被害人亲友及其他围观群众的殴打而逃跑,这些人往往在逃离现场后,很快通过报告领导或报警等方式,接受法律的处理。
显然,这些人的主观恶性要小得多,因此,在认定时有必要加以区分,以保证准确适用法律,做到不冤不纵。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行为人出于正当目的逃离现场后,必须及时向有关机关报案,接受法律处理。否则,如果行为人一逃便杳无音信,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