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完酒交通肇事逃逸怎么处罚
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9-03
在司法实践中喝酒后开车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喝酒开车有酒驾、醉驾等的情形,而醉酒驾驶机动车是属于危险驾驶的行为,会构成刑事犯罪,那么喝完酒交通肇事逃逸如何处罚?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喝酒后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
根据交通肇事的后果决定刑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对于酒后驾驶造成交通肇事并逃逸的行为,可以根据交通肇事罪进行处罚,具体的刑罚应根据肇事造成的后果来决定。
相关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可以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如果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可以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逃逸行为导致他人死亡,则可以处以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交通肇事逃逸罪的认定
主客观要素的一致性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是一个主客观要素相一致的行为。除了必须具备逃逸的客观行为方式外,行为人还必须具备逃逸的故意。行为人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故意逃逸,表明逃逸行为的心态。如果只具备离开现场的外部特征,而没有逃逸的主观故意,就不能认定为逃逸行为。因此,对于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的认定必须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加以把握。
认定逃逸的前提条件
认定逃逸行为存在一个前提条件,即行为人必须明知肇事事故的发生。如果行为人对肇事事故不明知,继续驾车行驶,并没有恶意。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只是进行正常的驾驶行为,不能认定为逃逸行为。如果对于这种离开现场的行为以逃逸论处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是典型的客观归责,不适宜从刑事立法基本原则和司法公正的角度出发。
逃避抢救义务和责任追究
一般情况下,逃逸者不履行抢救义务和逃避责任的动机是一致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存在着并不逃避抢救义务但尽可能地逃避肇事责任追究,或者不履行抢救义务但并不逃避责任追究的单一动机。例如,驾驶人将被害人撞成重伤后,将被害人尽快送到医院,但之后离开现场的情况。只要具备逃避抢救义务和逃避责任追究这两个动机中的任何一个,都应认定为逃逸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