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4-11-28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第一款规定,公民的人格权利受到侵害时,受害人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这条规定明确了侵害公民人格权的行为应当承担精神损害赔偿的责任,其中也包括了生命健康权。
根据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广东省公安厅于2001年2月20日下发的《关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若干具体问题的补充意见》第19条规定,交通事故导致人身伤残、死亡、怀孕妇女流产等情况下,受害人可以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请求。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侵害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等情况下,也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第四条规定,因侵权导致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永久灭失或毁损的,也可以向法院请求赔偿精神损害。
因此,在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应限于因侵害人侵权导致人身伤残(不包括轻微损伤)、死亡、妇女流产以及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灭失或毁损。受害人可以根据这些情况向法院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法院应依法受理。
在审判实践中,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法院通常主张精神损害赔偿数额不宜过高,但是当事人在起诉时往往提出几万元甚至百万元的精神损害赔偿金请求。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施行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规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应考虑侵权人的过错程度、行为后果、赔偿能力以及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等因素。这一司法解释为法院判决提供了依据,但同时也赋予了法院自由裁量权。由于缺乏明确的计算方法和最高或最低限额等规定,这增加了处理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难度。
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裁决主要依赖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因此在审判实践中,法官可能存在滥用自由裁量权的情况,凭借主观直觉或臆断做出裁决。虽然交通事故案件中受害人精神损害程度的标准因案而异,但法官应综合考虑事故后果、责任大小(包括过错程度)和赔偿能力来做出判断。事故后果和责任大小较容易把握,而赔偿能力和举证责任的确定较为困难。因此,一审法官基于自由裁量权作出的判决结果,可能会被二审法官轻易取代。
为了确定精神损失赔偿数额,应以交通事故因侵权人过错造成的后果为标准:
1. 致受害人伤残的,可以按照伤残等级计算精神损害赔偿数额,1级按100%计算,2级减少10%,依此类推。可以参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三十七条的残疾者生活补助费标准的50%计赔。
2. 致受害人死亡的,可以参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三十七条的死亡补偿费规定标准的50%计赔。
3. 致受害人流产和致受害人的特定纪念物品灭失或毁损的,应根据流产的实际费用和特定纪念物品的实际价值适当计赔。
为了避免滥用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自由裁量权,建议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的精神损害赔偿纳入《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中,并明确赔偿标准。这样可以对侵权人的行为进行制裁,同时对受害人的精神伤害进行抚慰和补偿,为法官在审判中保持公正提供确切依据。
1. 请求权的专属性
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只能由受害人行使,一般不可以让与或继承。精神损害赔偿常常依附于特定受害人的特定权利,只有在其特定的权利受到不法侵害并且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根据我国《2001年最高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中的规定,这些权利具有一定的专属性。在特定权利具有专属性的前提下,救济权利也具有一定的专属性。
2. 精神损害赔偿因素的多元性
在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时,需要考虑许多因素。首先,从赔偿标准来看,有主观标准和客观标准。其次,从基本结构上看,确定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还应考虑人身权益、财产权与精神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再次,从主观要件上看,还应根据加害行为和受害人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来判断。最后,从侵权行为本身看,侵害的地点、场合、时间、手段等都应作为确定精神损害赔偿的考量因素。
3. 赔偿数额的不确定性
精神损害是自然人意识机能的反应,具有主观性。根据损害赔偿的原则,精神损害赔偿也具有主观性。正是这种主观性导致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具有不确定性,即不能直接规定损害赔偿的数额,即使规定数额,也可能会有变动。而且,精神损害赔偿的主要功能是弥补受害人的精神痛苦,用多少金钱来替代补偿也无法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