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12-15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第一款的规定,对于侵害公民人格权的行为,侵权人应当承担精神损害赔偿的责任。受保护的人格权利包括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和生命健康权。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和广东省公安厅于2001年2月20日下发的《关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若干具体问题的补充意见》第19条规定,当事人可以根据此规定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请求,如果交通事故导致人员伤残、死亡或怀孕妇女流产。此外,根据2001年3月10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和第四条的规定,如果侵权行为导致人身伤残、死亡、妇女流产或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永久灭失或毁损,受害人也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因此,在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能够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应限于人身伤残(不包括轻微损伤)、死亡、妇女流产以及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的灭失或毁损。
如果受害人根据上述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请求,人民法院应依法受理。
确定精神损失赔偿数额时,应以交通事故因侵权人过错造成的后果为依据:
(1) 如果交通事故导致受害人伤残,精神损害赔偿数额可以根据伤残等级确定。一级伤残按100%计算,二级伤残减少10%,依此类推。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三十七条的残疾者生活补助费标准的50%计算赔偿。
(2) 如果交通事故导致受害人死亡,精神损害赔偿数额可以参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三十七条的死亡补偿费标准的50%计算赔偿。
(3) 如果交通事故导致受害人流产或特定纪念物品灭失或毁损,精神损害赔偿数额应根据实际费用和实际价值适当计算赔偿。
为了避免滥用精神损害赔偿的自由裁量权,必须对其进行合理的控制和监督,以确保司法公正。建议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的精神损害赔偿纳入《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中,并明确赔偿项目和标准。这样一来,既能惩罚侵权行为,抚慰和补偿受害人的精神伤害,又为法官在审判中提供确切的依据,保持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