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04-13
刑法将“因逃逸致人死亡”作为交通肇事罪的最重一档法定刑的行为表现而规定。根据刑法规定,“致人死亡”通常是指某种犯罪的加重结果。然而,将“致人死亡”解释为交通肇事行为引起的结果是不合理的,因为在逃逸行为中已经介入了新的原因行为,即“逃逸”。因此,将“因逃逸致人死亡”称为情节加重犯的加重情节更为合理。
行为人明知发生了交通肇事,为了逃避法律责任的追究,逃离了事故现场,这是行为人逃逸的主观认知因素。行为人在逃逸之前是否查看了交通肇事的结果以及行为人主观上认为被害人是死是活不重要。只要实际上被害人在事故现场没有死亡,而是由于行为人的逃逸行为使其没有获得及时救助而死亡,对行为人即可适用“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罚规定。
行为人的逃逸与被害人的死亡必须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如果被害人死亡结果是由行为人先前的交通肇事行为造成,行为人事后逃逸,对行为人只能适用交通肇事罪的第二量刑档次,即“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情节。如果事后逃逸的行为人先前的交通肇事撞伤被害人后,即使立即救助也无法挽回被害人生命的,也不能适用“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节。只有证实了行为人的逃逸与被害人的死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方能适用“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规定。
交通肇事罪的过失罪过表现在行为人对交通肇事行为引起的直接结果的认识和态度上,而“因逃逸致人死亡”涉及的是行为人对逃逸行为致人死亡的认识和态度,致人死亡既非交通肇事罪基本犯的构成要件的结果,亦非情节加重犯的结果,这一结果的出现并不能改变交通肇事罪整体的过失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