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罪与间接故意杀人罪的区别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交通事故 > 交通肇事 > 交通肇事罪法律知识

交通肇事罪与间接故意杀人罪的区别

点击数:2 更新时间:2025-06-25

 
388773
伴随交通事故的发生,就伴随着不幸的发生。而往往有时候交通事故发生后,肇事者逃逸了,对被害者造成更大的伤害。并且逃逸后,被害者死掉了,给受害者家属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那么“因逃逸致人死亡”与间接故意杀人罪的区别是什么?下面就让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仔细讲解。

一、学术界对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争议

《解释》第5条对于“因逃逸致人死亡”一词的解释以及《刑法》第133条关于“因逃逸致人死亡”构成交通肇事罪的规定,存在着学术界的争议。这是因为这两者在构成上存在相似性。有观点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不应被视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而应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从这个角度来看,行为人在肇事后逃逸后在一定程度上知晓由此造成的后果,并对受害人死亡的后果持放任态度,最终导致伤者因无法及时获得救助而死亡。

二、行为人逃逸致人死亡的构成要件

根据《刑法》第133条规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交通肇事的延续,是对前行为的加重情节。这种加重情节是以行为人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导致重大事故致人死亡为前提的。因此,它仍然是以交通肇事罪这一先行犯罪的成立为基础的,是先行行为在结果情节上的加重。

三、主观方面的区别

从主观方面来看,行为人对可能导致伤者死亡存在间接故意。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肇事者可能认为肇事行为仅会导致受害者受伤,这种主观上的过失应被视为过于自信。比较这两种犯罪行为的差异时,不能仅仅凭借主观方面的相似性来认定行为人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因为这不符合犯罪构成主客观统一的理论,也违背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必须综合考虑行为的客观方面。

四、客观方面的区别

从客观方面来看,如果行为人构成故意杀人罪,就要求行为人的行为是导致伤者死亡的唯一原因。也就是说,行为人对于伤者的生命安全具有排他性支配地位,排除了他人对伤者实施救助的可能性,伤者的生命完全依赖于行为人的救助。然而,“因逃逸致人死亡”并不能产生这种完全排他的状态,在大多数情况下,受害人是有可能获得其他人救助的机会的。
延伸阅读
  1. 轻微交通事故逃逸后的自首及处罚
  2. 交通肇事构成故意杀人吗
  3. 行为人酒后驾车致多人死伤,交通事故责任如何认定
  4. 货车司机撞死人是否构成刑事责任和刑事判罚?
  5. 交通事故撞伤与撞死的赔偿

交通肇事热门知识

  1. 小事故逃逸行为的法律处理
  2.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规定及处罚
  3. 交通违法行为及其法律后果
  4. 肇事逃逸的量刑标准
  5. 窝藏、包庇罪的法律解析
  6. 交通肇事罪与间接故意杀人罪的区别
  7. 酒驾、醉驾与肇事逃逸的法律关系
交通肇事知识导航

交通事故解决方案

  1. 碰瓷处理指南
  2. 交通肇事逃逸
  3. 交通事故赔偿项目
  4. 交通事故全责无责划分
  5.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流程
  6. 交通事故主次责任划分
  7. 交通事故伤残评定流程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