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受害人的劳动能力鉴定
点击数:31 更新时间:2024-05-07
交通事故受害人的劳动能力鉴定
引言
在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中,受害人通常需要进行伤残鉴定,以确定是否达到伤残以及伤残等级,从而决定是否可以主张残疾赔偿金。此外,如果受害人达到了伤残等级并且有被扶养人,被扶养人通常也会参与诉讼,主张被扶养人生活费。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二十八条的规定,被扶养人的生活费应根据扶养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来计算。
争议与问题
关于被扶养人主张生活费是否必须经过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存在较大争议。不仅当事人之间存在争议,不同的主审法官在实际处理中也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有的支持受害人的请求,有的驳回受害人的请求,这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在司法实践中,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的鉴定主要集中在是否构成伤残以及达到伤残等级的级别,很少对受害人的劳动能力丧失程度进行鉴定。此外,在现行体制下,负责伤残等级鉴定和负责劳动能力鉴定的机构不同,如果必须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当事人就需要进行两次鉴定,增加了诉讼成本,也延长了案件审理时间,不利于当事人索赔。此外,负责劳动能力鉴定的机构不接受遭受工伤以外其他伤害的受害人的劳动能力丧失程度鉴定,这也使交通事故受害人无法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目前也没有明确的办法和规定将伤残等级与丧失劳动能力程度相衔接,这导致受害人在司法实践中面临障碍。
建议与解决方案
鉴于上述现状,应及时统一执法尺度。在法律法规出台之前,可以采用以下尺度:1、伤残等级达到三级至一级的,可视为丧失劳动能力;2、伤残等级十级至四级的,可以参照伤残系数确定劳动能力丧失程度,例如十级视为丧失10%的劳动能力,九级视为丧失20%的劳动能力,以此类推。这样的操作既统一了执法尺度,又方便了实务计算。此外,今后在立法上应明确规定:1、考虑到工伤事故赔偿纠纷和其他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均属于民事案件,应统一相关鉴定为伤残等级和劳动能力丧失程度鉴定,避免双重鉴定,减轻当事人的诉讼成本。2、制定统一的损伤鉴定标准规范,包括工伤等级鉴定和其他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伤残等级鉴定及劳动能力丧失程度鉴定。3、统一鉴定机构。工伤鉴定和劳动能力丧失程度鉴定机构应纳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的管理范围,以确保运作规范并加强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