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5-02-05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免责事由适用的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根据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规定,当出现不可抗力事件时,当事人的履行责任应当被免除。而英美法则则允许当事人利用不可抗力条款来确定免除当事人不履行合同责任的事故类型。我国法律也规定,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应当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
不可抗力的发生导致合同无法履行,应当导致合同的解除。根据《合同法》第九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因不可抗力导致无法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不可抗力是合同解除的法定事由,无论当事人是否在合同中约定,均可导致合同解除。
不可抗力常常导致履行义务期限的延长。在允许的情况下,不可抗力只是暂时阻止合同履行,而不是导致合同完全无法履行。通过维持合同效力并延期履行的方式,更有利于维持合同的严肃性,并充分实现当事人的订约目的。但如果当事人延迟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不能免除责任。
根据《合同法》第7条的规定,合同当事人订立和履行合同时,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根据该法律规定,合同当事人对免责事由的约定不能违背法律规定,不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序良俗。
除《合同法》第52条对合同的无效情形做了一般规定外,《合同法》第53条专门规定了免责条款的效力判断。根据该条规定,合同中造成对方人身伤害或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免责条款无效。这些条款被称为“黑名单条款”。
总之,合同当事人约定免责条款时,不能排除当事人的基本义务,也不能排除故意或重大过失的责任。否则,该免责条款无效,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
免责条款在现代社会中常见于格式合同中。格式合同是以格式条款为基础的合同,其中格式条款是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格式条款的运用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格式合同在金融、保险、邮政、电信、航空及跌路运输等部门常见,也常用于房地产交易和企业劳动关系。在各种购买活动和服务中,人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包含免责条款的文件。格式条款的使用者往往是经济强者,尤其是垄断或准垄断集团,而条款的接受者则往往是消费者。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事先拟定好条款,包括免责条款。而对方当事人由于对格式条款的内容事先不知,一旦想要订立合同才接触相关条款,往往只注意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很少注意到对方设定或隐藏设定的免责条款。基于附和缔约的特点,相对方往往没有选择的余地。一旦风险发生,相对方的损失由于免责条款的存在而无法得到救济。
为了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合同公平正义,我国《合同法》对格式条款做了控制性规定。根据《合同法》第39条第1款的规定,提供格式合同者在订立合同时,必须以合理的方式提请对方当事人注意免除或限制其责任的条款,并对这些条款予以说明。如果格式条款的提供者未尽提请对方注意和说明的义务,属于强迫对方当事人接受不公平条款,该免责条款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