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2-04
国家确定的“谁污染,谁赔偿”的原则,是处理环境污染纠纷的基本原则,也明确了企业在污染问题上所必须承担的法定经济责任。企业排放的污染物一旦对周围人民群众的财产造成损害,都应根据这一原则视危害程度对受害者给予一定的赔偿,这种赔偿通常称为污染损害赔偿。
如何妥善处理污染损害赔偿,确定合理的赔偿金额往往令人犯难。根据我国的环境法律法规和基层处理此类案件的实践,以下是一些建议:
在企业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或排放大量污染物后,附近的农作物、经济作物、畜禽、水域养殖等可能出现异常现象。然而,农作物被污染物危害后产生的症状常与其他因素引起的症状相似,如病虫害、用肥过量或不足、微量元素缺乏和农药用量不当等。畜禽类和鱼类受污染所致的损害与流行性瘟疫也容易混淆,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在当地环保部门的主持或指导下,应与各相关专家进行周密的调查、细致的监测和综合分析,以确定受害是否由企业排污所致。
根据环境法律法规的规定,以下情况企业不承担污染损害赔偿责任:一是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已采取措施但仍无法避免水污染损失的;二是污染损失由第三者故意或过失引起的,应由第三者承担责任,例如施工单位在企业施工时未经处理向水体排放、倾倒放射性固体废物或油类、酸液、剧毒废液等造成的污染危害;三是污染损失由受害者自身的责任引起的,例如附近居民在知道污水危害的情况下将污水引入农田进行灌溉,或擅自使用工业废渣,或故意将污水引入养殖水域。在这些情况下,企业不承担污染责任,无需赔偿。
在碰到污染损害赔偿事件时,当事企业必须提供确凿的证据,环保部门必须掌握必要的监测数据。如果企业无法提供确凿的证据证明其无环境污染责任,企业应按照自己应负的责任承担环境损害赔偿。
一旦确定污染危害是由企业排放污染物造成的或企业应负有责任,企业必须承担污染损害赔偿责任。污染损害赔偿的具体数额主要包括以下几项:由于企业污染物排放导致他人直接经济损失或间接经济损失;受害者为恢复生产或减少污染损害所支付的费用;受害者为消除污染危害所实际需要的费用。